黃夢迪 羅潤田
仿擬是眾多修辭格中的一種,在當今言語社會中十分走紅。該文嘗試從模因論的視角,并結合《伊索寓言》中的一些例子對仿擬的產生做出闡釋,通過了解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方式之一——類推,而進一步了解仿擬的形成機制,同時也為仿擬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模因論;仿擬;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類推
1.引言
與漢語“仿擬”相對應的是英語的parody。Parody一詞源于古希臘,是一種模仿以往詩歌風格的詩體。現在我們談論的parody,其層面已拓寬到了詞匯、短語、句子和篇章各個方面,呈現多元格局。然而,以往對于仿擬的研究主要從心理學、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整合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和語用學中的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這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的,本文試圖從模因論的視角再結合世界文學名著《伊索寓言》(世界圖書出版社)中的有關例子對仿擬的產生進行闡釋,為仿擬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2.仿擬的概述
漢語中,最早對仿擬進行定義的是中國現代修辭學奠基者陳望道先生。而后徐國珍(2003)也提出:“仿擬”是一種“仿”照某種現成的語言形式“擬”造一個臨時性的修辭方法。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說的更為詳細:“仿擬不僅包括文字上的仿擬,還包括音樂上的仿擬,即模仿別的作者或作曲家的作品而寫出的東西,以嘲弄的荒謬的方式來處理嚴肅的主題。”最終,羅勝杰(2010)對仿擬的定義做出總結:仿擬是為了達到某種語用效果(通常以諷刺幽默為甚)而仿照已有的語言形式(詞、語、句、篇、調)創造出的新的語言形式的一種修辭方法。
從仿擬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仿擬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被仿的部分,表現為某種既成的語言形式,我們稱之為“本體”;另一部分是仿本體而擬造出來的新的語言形式,稱為“仿體”。以語言單位劃分為依據,仿擬可進一步細分為仿詞、仿語、仿句和仿調這四種類型。由于所選文本《伊索寓言》中的范例多為句子,因此下文將著重對仿句加以討論。
所謂“仿句”,是指在特定語境下有意模仿特定既存的句子結構形式而臨時創造出一個新句子以與原來的句子對應對照的情形(羅勝杰,2010)。例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這是至今都流傳甚廣的一句至理名言,其實是根據《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諺語“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烏鴉與水瓶》)仿造而成的。類似的句子層出不窮,還有“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等等。
同樣出自《伊索寓言》中的“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大力士與馬車夫》)也是一句經典諺語。著名電影《飄》中白瑞德寬慰斯嘉麗的一句臺詞“Heaven helps the man who ever really loves you.”就仿照了它的結構。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仿擬句子是靠對原句的模仿和自我復制這一途徑得以生成,這恰恰可以從模因論的角度給出解釋。
3.模因論的概述
模因論的英文翻譯為meme tics。Meme一詞最早出現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經典暢銷書The Selfish Gene中,他認為有一種新的復制因子,它能夠表達出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或模仿行為的基本單位,這個單位就可以稱之為“模因”。隨后道金斯的學生Black more在著作The Meme Machine中將meme的概念具體化“儲存于大腦(或其他對象)之中、并通過模仿而被傳遞的、執行各種行為的指令。”新版《牛津英語詞典》對“模因”一詞給出的解釋:“某一文化的基本單位,這種單位是通過除遺傳以外的其他方法,特別是通過模仿而得到傳遞的。”所謂模仿,就是一種形式的復制或拷貝;而且正是模仿才決定了模因是一種復制因子,并賦之以復制能力。因此任何一個事物,只要它能夠通過模仿而得以傳遞,那么它就是一個模因(Black more,1999)。
模因論告訴我們:模因以模仿為基礎,模因是信息傳遞的單位。而語言既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是一種顯著的文化現象,因此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模因,故有“語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稱。語言作為模因,其生命力取決于它在使用過程中能否得到認同,從而獲得廣泛的復制和傳播,下面則談談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
4.語言模因的復制與傳播
何自然先生在《語言中的模因》一文指出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可以是內容相同、形式各異,或者是形式相同、內容各異(何自然,2005)。從另外的角度說,不管語言模因的形式和內容如何,其復制和傳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復和類推兩種。
重復。重復是模因復制與傳播的手段之一,有兩種類型——直接套用和同義異詞。
話語中使用各種引文、口號,轉述別人的話語,交往中引用名言、警句等,都是直接套用。遇到與原文相似的語境,模因就往往以這種方式來自我復制和傳播。同義異詞即信息相同但以異形傳遞。其典型例子最常表現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不同表達。
類推。所謂類推,就是根據兩個(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種思維方法。類推還可再分為兩種——同音類推和同構類推。
同音類推就是模仿詞語發音而形成的新模因變體,都是從一般到特殊的類推。
同構類推指模仿現有語言結構而復制出一種具有新內容的模因變體。在類推過程中語言的內容改變了,結構卻不變。我們按照同一結構類推出相似語句,通過這種手段使得模因得以復制和傳播。
通過仔細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語言模因還是仿擬都是緊扣“模仿”這一概念,這恰恰與仿擬中本體與仿體關系一致。所以模因論對仿擬的生成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5.模因論對仿擬的闡釋
如上所述,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方式主要有重復和類推兩種。重復是基因型模因的主要傳遞方式,體現為相同信息的直接傳遞和相同信息的異形傳遞。但不管采用何種方式,傳遞前的模因和傳遞后的結果均為同一事物,并未形成新的特質。因此重復并不構成仿擬生成的理論支撐。
然而,類推則是仿擬生成的有力支撐,是表現型模因的主要傳遞方式。這種類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現形式,但分別表現不同的內容,具體情況分為兩類。
同音近音異義橫向類推。語言模因在保留原來結構的情況下,以同音或近音異義的方式橫向類推,在仿擬中體現為諧音仿。例如:
《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諺語“Harm hatch, harm catch.”(《老鼠、青蛙和老雕》) 本身就體現出了諧音仿。這句話的意思是“自食其果”。句子的前半部分已經用了hatch一詞,轉意為“謀劃”而且略帶修辭手法;而后半部分光是表達“獲得”的英文單詞就有catch, get, find等等。但為了達到與hatch同樣的修辭效果,因此就選用了catch, catch和hatch不僅在讀音上十分相像,而且句子前后結構也十分吻合。這樣一來不僅讓人方便記憶而且印象深刻,這則諺語也就一直流傳至今。根據它的句型特點,英語中還有類似的說法產生:“Safe bind, safe find.”和“Well fed, well bred.”等等。其中bind和find;fed和bred讀音都很相近,其句型結構也相同。更重要的是從例子中能看到語言模因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同構異義橫向類推。語言模因的結構和形式保持不變,提取其結構框架,將另一內容“嫁接”在這一框架中,即所謂的“移花接木”,模因以此方式得到傳播。現在,我們重新來看文中曾舉到過的例子:
(1)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伊索寓言》)
(2)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3)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經過對比后可以看出,三句話都是以“be the mother of”為結構框架。框架并沒有改變,變的是內容,并且內容之間還有一定的關聯。(1)是諺語模因,語言模因得到模仿和傳播后就產生不同的模因變體(2)和(3)。體現在仿擬中就是對本體的語義進行模仿。(1)就是本體,(2)和(3)是仿體,三句話彼此又體現為一種聚合的關系。由此看來,模因論確實對仿擬的生成有著很強的闡釋力。
從模因論來看,只要能通過模仿而得到復制和傳播,即為模因;仿體是模因復制和傳播的結果,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從綜上的分析不難看出,模因論給仿擬的產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模因論是一種重要的、有序的、強大的理論。本文僅對《伊索寓言》中的仿調和仿句進行了分析,而其他英漢仿詞、仿語或是較長的仿篇所涉及到的模因現象可能會更復雜,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的分析。
[1]Black 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02
[4]何自然.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修辭效應[J].外語學刊,2008.01
[6]羅勝杰.英漢仿擬研究[M].陜西: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7]伊索.伊索寓言[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