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建
摘要: 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也是教師組織教學、使用教材、決定教學方法、評估教學結果的依據。教材編寫和選擇的關鍵在于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本文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論證了《大學體驗英語》教材能夠適應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
關鍵詞: 需求分析教材選擇教材評價
一、引言
無論是分析或評價教材,還是編寫教材,都要考慮教材使用者(包括教師、學習者及教育行政部門)的需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實現個別化發展。因此,如何使英語教學和教材滿足學生的需求顯得越來越重要。
為了使教學和教材滿足學生的需求,首先要了解學生有哪些方面的需求,為此必須進行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需求分析就是(語言教學與語言課程設計中)確定個別學生或一組學生的語言需要并將其按先后緩急的次序進行排列。換言之,就是了解學生為什么要學習語言、需要學習哪些方面的語言,以及需要學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即確立學習的起點和終點,以及測量兩者之間的距離。它通過最大限度地收集有關的需求信息,為教學大綱的設計與實施、教材的組織和使用,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等提供依據。需求分析同時運用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信息調查方式,如調查表、測試、面談、觀察等來獲取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將來語言使用的場合及語言使用時的對象;使用語言的目的和作用;使用的交際類型,如書面、口頭、正式、非正式;要求達到的水平。通過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總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從而為學習者選擇合適的教材,因材施教。
Hutchinson和Waters把需求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兩大類。前者指學習者在將來目標場合使用語言的客觀需要,分為三小類:需要(necessities)、差距(lacks)和愿望(wants);后者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條件和需要做的事情。一般認為,學習需求可以歸納為這幾個方面:物質條件,如學習場所、學習材料、學習時間等;心理條件,如學習興趣、動機等;知識技能條件,如現有知識、學習策略和方法等;支持條件,如教師、學校等。
本文在上述兩個需求分析框架的基礎上編譯了問卷調查表,以了解成賢學院2011級不同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動機等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現用的《大學體驗英語》教材對學生需求的滿足程度。
二、需求分析的理論基礎及實踐意義
需求分析的理論基礎是語言交際功能理論。語言研究的發展表明,語言不僅是符號結構的組合,而且是交際功能的載體,更是在社會交往中用來完成各種功能的工具。語言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言的結構,更要使他們了解使用的規則,即發展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任何課程的設計首先是明確目標,而目標則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制定的,需求又是以某種交際形式表現出來的。這種現象說明了語言交際理論與需求分析之間的密切聯系,交際理論必須通過需求分析得以實現,而需求分析是以交際理論為依據的。
需求分析對教材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對學生的需求分析,教材的編寫和選擇要不斷激發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教材應適應學習者的需要,不斷激發和保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使他們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教材的編寫應著力于內容的豐富性、體裁的多樣性,以及書面表達的完整性和邏輯性等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統一,讓學習者在實現自身學習目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習興趣,在不斷提高學習興趣的過程中達到學習目的。首先,提高學習者直接興趣的策略——課文內容生動有趣,詞匯、語言點難度適中;提高學習者間接興趣的策略——任務性學習方式的引入。其次,培養學習者成段表達的能力,如誦讀體裁豐富多樣的課文。“背誦有利于語音,語調的正確、熟練,有利于所學詞匯和語法的鞏固,有利于把握住正確的語感,無論是對口語能力還是書面能力的提高都十分重要”。選編教材的原則是,既要注意內容的有趣生動實用,又要注意文章的凝練、精悍,以及語言的典范、流暢。由于不同問題的表達方式往往不同,因此在選編教材時,編寫者應盡可能多地將樣本提供給學習者,讓他們體會敘述、說明、議論、描寫等不同的表述手段、風格,以及謀篇布局、銜接方法。最后,要使學習者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
因此,教師選擇教材應該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且教材評價應遵循兩個原則,即效果原則和效率原則。效果原則就是考查教材能否達到預先設想的效果。效率原則是被評價的教材是否比其他教材更加有效地滿足學習需要,達到預先設想的學習效果。
三、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1.實驗對象。筆者所教授的來自2011級建工、電科、藝術、動畫專業四個班共215名學生,使用的教材為《大學體驗英語》,使用時間為一年。
2.實驗步驟。首先確定學生的需求;其次分析該教材是否符合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再次收集部分學生及教師使用教材后的意見,分析前試與后試學生使用該教材的效果;最后對學生使用該教材前后的分析結果進行對比。
3.實驗工具。筆者主要應用調查問卷、訪談、測試等工具分析學生的需求,及學生使用教材的情況。
四、實驗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筆者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需求主要是掌握英語的基本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故教材內容應由易及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選主題內容應豐富,能夠吸引各種專業的學生。另外,學生需要通過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所以教材內容還應貼近考試的要求。
體驗式英語教學的基本概念是一種以學習者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為驅動力和導向特征,以情景、互動、任務項目、合作學習為主要方法,更多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英語教學資源,搭建英語學習的生態環境,營造英語學習的人文環境,通過參與、愉悅、共鳴的體驗學習機理,幫助學習者獲得語言交際能力的新型外語教學模式。在此4E模型,即參與、愉悅、共鳴、環境的基礎上編寫《大學體驗英語》教材,從編寫目的、教材難度、語言的真實性和實用性、教材主題和教材的組成來看,更好地引導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引發其共鳴,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適合各專業學生的需求。
為了進一步證實假說,筆者對使用該教材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結果證實有90%的教師和85%的學生認為該教材基本符合學生的需求。在收集反饋意見的同時,筆者采用測試的方法對學生使用該教材前后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在第一學期開學后和第二學期結束時分別對以上四個班進行測試,測試題目選自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真題,測試后各專業學生的英語成績均有顯著提高,進一步證實了《大學體驗英語》教材能滿足各專業學生的需求。
五、結語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測試,筆者證實了假說,教材的選擇和編寫要符合學生的需求。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如果選材不當,就很容易使他們對英語學習喪失信心、興趣。選擇適合他們需求的教材設定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能激發他們的動力。在使用該教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大學體驗英語》符合成賢學院學生的需求,進一步證實了教材的選擇和編寫要在學習者需求分析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Richards J. C. et al.朗文語言教學與應用語言學詞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Hutchinson,T &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J].Cambridge: CPU. 1987.
[4]肖路.從學習者的視角談高級精讀教材編寫[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1).
[5]趙金銘.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
[6]劉援等.體驗式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