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們大多民辦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實際問題工作而開展。過多強調解燃眉之急,狹隘地把就業指導理解為給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幫助畢業生找工作、落實具體單位、追求高就業率,而忽視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引導,只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才能讓就業工作事半功倍。
關鍵字:就業;就業意識;就業觀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做好民辦大學的就業工作也是如此,需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調動其就業主動性,才能行之有效的做好就業工作。
首先我們要了解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因為我國的民辦高等院校屬于最后批次錄取院校,因此,較公辦高等學校學生而言,分數線普遍較低,學生綜合素質也低于公辦院校,甚至有部分學生是為了混張畢業文憑而選擇上民辦高校。歸納起來,民辦高校學生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懶惰,怕吃苦,厭學情緒較濃。
大多數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在家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養尊處優的生活。對于學習,他們感到很辛苦,不愿意下工夫,沒有刻苦鉆研精神,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打瞌睡、說話,上課遲到、早退甚至逃課,從而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
(二)生活上攀比心理嚴重,花錢大手筆。
有些學生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花錢大手大腳。因此,學校周邊的門店五花八門,商品琳瑯滿目。學生口袋中的錢成為最好賺的錢。吃飯天天下館子,穿衣要穿名牌。同學之間相互攀比,錢花完了就以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而作為家長,也經常是“有求必應”,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從而不加限制地最大滿足孩子的需求。
(三)思想上要求獨立,而行為上卻不能獨立。
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我中心主義思想比較強,總是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大人,在家不希望父母管,在學校不希望老師管。自尊心特別強,家長或老師一說,就會感覺“沒面子”,從而與家長或老師對著干。但行為上,畢竟他們還沒有具有完全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打架、斗毆、沉迷于游戲、談情說愛等違反校紀校規現象時有發生。
(四)個性突出,各有所長。
民辦高校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相對落后于公辦高校,但其張揚的個性和突出的專長卻不亞于公辦高校。他們個性十足,思維活躍。有些同學是場上的健兒,有些同學天生有一副好嗓音,有些同學能夠隨著翩翩起舞,還有的同學愛好文筆字畫。他們不愛學習,但熱衷于文體活動,每到文藝匯演時,這些同學總能別出心裁,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其次要了解民辦高校學生的就業的種種不良心態,這樣才能針對性的引導他們就業根本意識。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1)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的矛盾心理,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實際的擇業過程無法滿足他們較高的期望值而內心矛盾重重;(2)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意識的依賴心理,有些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消極依賴心理嚴重,受挫時怨天尤人,以致陷于焦慮、緊張、煩躁不安之中;(3)自卑導致的焦慮和失望心理,有些畢業生由于性格較內向,又沒有突出的優勢,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稍有失敗就會情緒一落千丈,對就業悲觀失望;(4)缺少主見隨大流的盲從心理,有些畢業生對自身能力和社會需求缺乏清醒的認識,缺少自我選擇和獨立決斷的能力,極易受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5)求閑怕苦、急功近利的名利心理。有些畢業生受市場經濟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負面影響,過于看重物質條件,過于注重享受。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要如何做好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呢?
一、從簡單的暫時求職到自我認識的形成
在就業指導與就業咨詢中,究竟把哪個因素放在第一位,是就業信息的介紹、面試技巧的訓練,還是幫助學生先認識自我。對此問題許多民辦高校往往偏重于前兩項,忽視了認識自我這個過程。認識自我是指個體對職業與自身關系的認識。如何以個人發展為著眼點,把自我和職業融為一體,既讓職業使個體得到發展,同時又能使個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有無良好的自我認識,是一個人健康擇業的基礎和核心。擁有良好的自我認識就可以在選擇職業中,選擇那些符合自己的價值觀需要,與自己的個性品質及能力相適應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發揮個人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然而在我國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中,較為多數的人存在著功利心理。這種盲目追求時尚,滿足個人一時的物質欲望的選擇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倘如與自己個性不合適,就有可能在從業之后產生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有些人由于不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將會產生極度的自卑和失落感,以致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在大學生的擇業指導中,我們首先應當進行自我認識的指導,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的特點,認清自身的價值需要。第一,開展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使每個人都能對自己的特質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第二,不斷地提供社會發展狀況及各種職業的發展狀況資料,提供各種職業的特點及其對人才需要狀況的資料,使大學生對職業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第三,在上述基礎上,協助他們不斷個人在職業實踐中的職業認知與職業經驗,形成較成熟正確的職業自我認識。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的職業自我認識非常重要,這是大學生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的基礎。
二、從求職技能訓練到職業素質的培養
我國當前的就業指導是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在推進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一現實狀況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原有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大學生在擇業期間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僅僅用現行的就業指導模式是很難得到解決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
就業指導應該在承認每個人的才能有差別的前提下,在職業指導的教育過程中發現并發掘個人的潛能,使大學生以獨特的方式去發展及表現自己的才能。大學生職業潛能的開發主要針對人格潛能的開發。未來學家預測,二十一世紀將屬于能承受社會變化和經濟改革所帶來沖擊的人格健全者。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職業生涯問題,高等教育培養的大學生不僅要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要具備優良的人格素質。
高校的就業指導,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就業指導的目標就是培養職業人。職業人應具有以下特征:(1)正確的職業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即能勤奮工作、業務熟練,忠于職守、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公平公正。(2)職業精神和成熟的職業心態,即樂觀、向上、自信,勇于開拓、創新,有職業責任感,能較好地把工作熱情和務實作風相結合。(3)與崗位相適應的現代職業能力,即善于與他人溝通,能知曉并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自律,善于推銷自我和人際交往,懂得換位思維和贊揚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進行有效的管理,不斷提升自己,并能把所受的教育培訓和職業經驗恰如其分地發揮在職業過程中。(4)具備現代職業素質,能夠進行自我開發。自我開發的前提則是具備現代職業素質,也就是說就業指導所培養的人是具備做人做事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
三、從暫時性的職業選擇指導轉向整個職業生涯規劃
人的特性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而會發生變化的,特別是人的生命歷程中還有其它因素對個人職業選擇發生影響。特別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職業的謀生職能在逐步弱化,全面提高生活質量,強調個性展示、個人才能發揮,實現人生價值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
職業選擇不是限于短期的事情,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過程。職業選擇并不是不可逆的,是可以改變的,個體最后決策是基于自己喜愛的職業與可獲得的機會之間的最佳結合。人的職業選擇受到現實因素、教育因素、人格因素、價值因素等的影響。因此,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應引導大學生在個性化生活中學會設計人生,統籌協調工作和家庭的關系,扮演好人生中的各種角色,積極應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危機和挑戰。
最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加強就業意識引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擇業觀,啟發學生用科學的手段更好地認識自我,化解不良情緒,以健康的心態迎接就業挑戰,減少就業的盲目性。
參考文獻:
[1]顧雪英.大學生就業指導[J].教育與職業,2005(03).
[2]汪翠琴,寇國棟.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8).
[3]武衛紅.從大學生就業看高校通識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1).
[4]熊英.當代大學生不良擇業心態分析及引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1).
[5]盧紅梅,李傳剛.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歸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5).
(作者簡介:陳靜,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