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要: 三步鑒賞法概括了古典詩詞體驗性學習的一般教學結構程序,其中“點撥體悟”階段的教學為中心,“誦讀品味”是基礎,“討論鑒賞”可以向外延伸。“點撥體悟”、“誦讀品味”以古典詩詞本身為主,“討論鑒賞”可以詩詞外的知識為主。這就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示了個體學習體驗的全過程。
關鍵詞: 古典詩詞教學“三步鑒賞法”點撥體悟誦讀品味討論鑒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展。生活中不乏美,古典詩詞中更是充盈著美,但古典詩詞一向以精于煉字著稱,辭約義豐,追求含蓄美或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要把握一首詩或詞的意境和詩情,必須啟發學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維觸角,把詩詞中的某一語詞所傳達出來的客觀形象,放到與之相聯系的特定時空范圍中作綜合考察、品味、體悟,這樣才能真正把握詩的深度和廣度。而對詩情的深度和廣度的把握程度,便是讀者思想深淺程度的反映,也是鑒賞能力的反映。出于這一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中將對古詩詞的鑒賞分為了三個步驟。
一、誦讀品味
誦讀是感知、熟習詩文,誦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的理解過程。如在《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朗讀與背誦,讓其理解這首詩句式靈活多變,節拍有緩有急,韻律自由隨意,意到筆隨,不拘成法,別開生面的特征,力求讀得節奏整齊,雄渾有力,氣勢貫通,以讀帶思,以讀促析。
品讀如魚之游水,春雨之潤花,是審美閱讀。在教學《浪淘沙令》時,誦讀之后,我讓學生找出詞中最能打動自己的內涵豐富的、意味深長的值得“品”的詞句去品味,并分析好在哪里。在品味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句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正好使學生產生新奇感,激發他們探究詩意詩情的興趣,引導他們入境。古人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誦讀品味,在于“入書”,知作者之用心處,見得親切。
二、點撥體悟
學生是自由的主體,學生的體悟是對詞作內容進行集中的理性思索過程,是閱讀鑒賞的最高層面。只有通過體悟,才能使詩情明晰化,才能走進作者的“內心”,深化對詞所具有的情感的認識。如在《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中,我將點撥的重點放在述夢部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所描寫的神仙世界。教師點撥的語言不需要過多,關鍵是點撥得恰到好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像火把一樣,教師把它點燃,并在適當時候撥動它,使學生思維的火把盡情地燃燒。我讓學生抓住“一夜飛渡鏡湖月”中“飛度”一詞,像咀嚼橄欖一樣,細細品嘗體悟。學生經過細細品味,體悟到這一詞語充分表現了詩人熱切盼望與向往美好境界的急迫心情。
體悟是學生將自己置于詩詞中,進入個人的情感體驗;由于各人的生活經驗與認知結構的差異,體驗會有所不同。這就是“出書”,用得透脫。再如《浪淘沙令》,這首詞中的詩情是通過夢中夢醒的對比表現出來的。因此,體悟詩情的重點是讓學生去賞析夢后之景。由此入手,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夢醒后詩人眼中的景物有何特點?”“詩人夢到了什么?”對學生進行點撥時,對后一問題,結合李煜的《望江南》一詞幫助學生理解夢中的熱鬧、歡樂,強烈地烘托了夢醒后的凄涼、孤獨。這樣以想象為主,設置情景,由表象入深層,體悟詩人的情感。
三、討論鑒賞
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與探究詩詞的思想與精神,明白詩人在詩中的寄托,鑒賞詩的意境。這一步教師應盡可能地少講。因為詩中的思想精華,并不是靠教師的講解就能讓學生吸收的,必須讓學生自主地獨立地思考,并積極展開討論,才能積極悟出其中所蘊含的美。這一環節,討論內容的選擇非常重要。
1.選擇的問題要深刻。課堂只有45分鐘,為此要精心選擇教學的“點”。在一堂古詩詞教學的課堂上,會遇到很多問題,會有很多看問題的視角,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這堂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然后用能夠完成這個任務的學生最需解決的問題跟進,從而便于教學評價與檢測,使詩歌鑒賞獲得清楚的“深刻感”。比如教學《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我就將討論的目標放在“詩眼”也就是主旨上。因為對此通常會產生兩種看法:其一,認為詩眼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其實是兩種人生態度的體現,第一種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悲憤,當然也略顯消極,第二種體現了詩人的一種反抗精神,是積極的。所以通過學生的討論可以辨析出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基調是積極的,進而把握詩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討論的過程要豐富多彩。“點”選擇好了,接下來就是要將點演繹成線、面與體,使之成為一個豐富而具體的點。事實上也就是對要討論的“問題”采取行動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如教學《浪淘沙令》時,我讓學生談怎樣看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對李煜的評述,在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又加上了其他一些人對李煜的評價,讓學生進行討論思考,深入到李煜的內心,去體悟他的悲情世界。
3.因為課堂中所討論的問題的思維質量是不等同的,所達到的教學效果相差甚遠,所以我們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維價值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在關鍵處濃墨重彩地組織討論。
這三步鑒賞法實際上概括了古典詩詞體驗性學習的一般教學結構程序,其中“點撥體悟”階段的教學為中心,“誦讀品味”是基礎,“討論鑒賞”可以向外延伸。“點撥體悟”、“誦讀品味”以古典詩詞本身為主,“討論鑒賞”可以詩詞外的知識為主。這就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示了個體學習體驗的全過程。從對詩詞的見解到人生感悟,學生都會形成屬于自己的體察與認識。
參考文獻:
[1]曾國藩家書.吉林大學出版社.
[2]潘涌.關于詩歌教材和詩歌教育.教育藝術,2001(03).
[3]任健.誦讀——古詩詞情感教育之本.閱讀與鑒賞(教研),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