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命題作文難度不大,而且命題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易于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所以近幾年的考場作文多是命題作文。但要做到既“切合題意”,又新穎,卻不是容易的事。下面就以命題作文“傳遞”為例簡要說明。
一、理解題意
關于“傳遞”的理解。“傳遞”的本義是指由一方交給另一方。“傳遞”可引申為傳授、傳播、傳承、傳送、傳達、傳告……學生從本義或引申義去展開話題,都應視為題目范圍之內。
關于對“傳遞”文題的把握。從“傳遞”的含義看,可以寫“傳”,也可以寫“遞”;從“傳遞”的內容看,可以是具體的物件,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精神、感情,還可以是介于具體與抽象之間的技藝、武藝、經驗等;從“傳遞”的次數看,可以傳一次,也可以傳N次;從“傳遞”的關系看,可以寫傳和接,也可以只寫傳不寫接,還可以只寫接不寫傳;從“傳遞”發生的原因看,可以寫主觀傳遞,也可以寫客觀傳遞;從“傳遞”的方向看,可以單向地由上往下傳、由前往后傳、由左往右傳,等等;從話題的角度看,寫為什么要“傳遞”(包括“傳遞”的好處、“傳遞”的目的、“傳遞”的原因)。
二、擴充題目
1.添加語素,構成語境。
審題時,我們可以通過“添加語素,構成語境”的辦法來完成審題,即在所給定的詞語前或后添加詞語或短語,豐滿所給的詞語,來顯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要盡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篩選的余地。
例如:可以在詞語前面添加一定的內容:接力棒的傳遞、信息的傳遞、話語的傳遞、奧運圣火的傳遞、愛心的傳遞、孝心的傳遞、堅韌精神的傳遞、友愛善良傳遞等。
2.多問題目,引向深刻。
為了能使題目豐富起來,考生還可以對題目進行多次質疑,從而打開寫作思路,確立深刻、新穎、獨到的主題。如“傳遞”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傳遞”?“傳遞”了怎么樣也可以問怎樣“傳遞”?誰在“傳遞”?……通過多次質疑,我們就能找到寫作思路,就能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感觸所在,也就是你的感悟所在,立意所在。
三、確定選材
1.可以從自然這方面思考。
自然的傳遞是一種新陳代謝的規律,有的也是充滿人性的繼承;要思考怎樣把二者結合起來,把有形的物質范疇的傳遞提升到無形的精神范疇的傳遞。落花對枝頭花的喃喃細語,傳遞“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使命和責任;燕子南飛,生生不息,代代延續,傳遞著對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
2.可以從社會這方面思考。
放眼社會,公交車上的一個個讓座的身影,傳遞著愛的溫暖;校園里一聲聲響亮的問候,傳遞著學生的精神風貌、校園的教育文化。
3.可以從家庭這方面思考。
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則向孩子傳遞著許多潛藏的信心。如:自信、堅強、自立、孝心……
4.可以聚焦歷史。
我們可以穿越時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歷史上,或是把歷史和現實交織起來寫,從一個發展的過程來看一種精神的傳遞,如“雷鋒精神的傳遞”、“儒道精神的傳遞”、“長征精神的傳遞”等。無論哪種,都應重點落筆在傳遞的過程,揭示傳遞的意義。
5.讓時事入文。
“文章合為時而著”,沒有時代精神的作文不能算作是好的作文,現實主義永遠是中考的歷史使命,因而命題者也是要“作文合為時而命”,任何脫離現實生活的題目都是不可取的。
總之,在具體的寫作上,可以將文章的切入口變小,心中在題前后添加相關概念,以便化籠統為具體,寫起來就會生動得多,如“愛的傳遞”“微笑的傳遞”“孝的傳遞”“傳遞,在你我心間”等,心中的作文標題最好體現主旨。在立意和構思上,可由物而精神,由現象而本質,總之最后要落到精神、品質和文化上來,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寫得深刻。
四、確定文體和結構
在結構上,可以用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并列加層進的模式,文體上以議論文和議論性散文為首選,也可考慮記敘性散文和書信體構思。在行文中,可先由所見,所聞或一些現象引題,然后談開去,把問題引向深入,因為文題是“傳遞”,所以論據中自然要更多聯系歷史,在論據方面可選取幾個生動的歷史畫面,或表現中華民族不屈的探索精神,或表現大國民族“禮”的風范,或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的以“和為貴”的理念,還有“尊老愛幼”“天人合一”“謙讓”等,這些都是由古傳遞到今天的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值得我們發揚和繼承。最后可以強調沒有“傳遞”就沒有人類文明的今天,更談不上美好未來。
美文列舉:
傳遞
旅途漫漫歸期遠,一封浸濕了淚雨的家書傳遞來平安與祝福。
夢中花落數十載,一曲深情誦唱的《回家》傳遞來無限愁情與期盼。
海峽對岸,余光中的鄉愁傳遞而來。這夜月明,余光中獨斟一杯濁酒,惆悵了數十年的思緒,都寄予了明月。他暢飲一瓢雄渾的長江水,摘下一片血紅海棠貼在胸口,看遠山被飄然的白雪覆蓋,擷一枝臘梅,把心中的赤熱傳遞給故鄉……夢還是醒了!他只能老淚縱橫地在高山上遠眺,用痛哭將這份悲愁傳遞,從那一岸,到這一岸……
海峽對岸,洛夫的悲痛與絕望傳遞而來。踏上歸途,馬背上洛夫的琴弦輕響,抑制著內心的喜悅與激動。然而就在不遠處,他乍然勒馬,笑容凝結成苦笑。他茫然伸手,想撫一撫故鄉的泥土,誰知,卻抓回一掌冷露。我踏著這岸的春草花苞,看洛夫身后的背景,一點一點,變成嚴冬。忽然傳來一聲脆響,一顆赤子之心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前被凍裂。他蹲下身去,豎起衣領,獨立過著他火燒的寒冬。不遠處滿山凋零的杜鵑,剩下唯一的一朵,在哭泣。不知是什么無形的墻壁豎立在一灣淺峽,只有這份悲愁,從那一岸,傳遞到這一岸……
海峽對岸,百萬同胞的期盼傳遞而來,一灣淺淺的海峽曾經深得無法逾越,游子們用滿心的希望把這深淵填滿,一座回家的橋梁即將被建立,一道傳遞愛與真的虹橋在暴風驟雨之后的天空隱約開始顯現。游子欣喜,他說故鄉一點也不遠,就在這海峽對岸,我,可以指給你看!從那一岸,到這一岸……
我站在天涯海角久駐,凝望著海峽的對岸,細聽海風傳遞來一曲令人生疼的《回家》。猛然間,淚如雨下,我放聲呼喊:“你快回來!”然后,靜靜地祈禱,不知這溫情的海潮能不能把我的心情傳遞,從這一岸,到那一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