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鴻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67-01
語文學科始終處于課程發展改革的前沿陣地,無論怎樣的課改歷程,確立“大語文”教育觀不容置疑,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按笳Z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币虼耍Z文教師應認識到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處處有教材,讓小課堂連著大世界,讓語文課堂的魅力煥發光彩。筆者認為,開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新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巧用手機短信,充實語文學習的資源
語文教育呼吁與生活領域相融合的教學素材。隨著信息化環境、學習型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應與時俱進,于紛繁的信息中,捕捉各種語文元素,并巧妙地將之融入語文教學源泉。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新的交流方式,以無聲勝有聲的情趣,引領新的生活時尚。語文教師應以敏銳的觸覺捕捉并利用短信這一新的文本形式,引導學生感受短信中體現出來的運用語言的機智,從而激發學生運用語言的興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讓學生收集感興趣的優秀短信,如“時光從指間流走,雪花隨鈴聲飄落。圣誕的鐘聲聲聲響起,祝福的心思絲絲飄遠……請接住這片片祝?!フQ快樂!”這一短信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含蓄地傳達了祝福之情。在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后,筆者讓他們自編短信,用于傳達新年祝福。學生創造的欲望被激發,于是,“一份真誠勝黃金,一絲溫暖抵嚴寒,一條短信傳祝福:新年快樂”等一條條雖幼稚卻不乏創新,談不上精妙卻飽含真情的手機短信新鮮出爐了。
手機短信進課堂,既讓學生領略短信中的語言之美,又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這是提升語文能力的一條新途徑,更是一種美的熏陶,為語文源泉注入一股新的活水。
二、發掘新聞資源,延伸語文實踐的路徑
新聞資訊作為一種時代感強,傳播速度快、簡短易懂的文本形式,蘊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可惜縱觀整個小學語文課程,新聞資訊的設置寥寥無幾!語文教師應重視并發掘這一珍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新聞資訊,提高自身收集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水平。
課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喚起學生關注新聞的熱情,而且促使學生增強了語感,提高了寫作能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弊屝侣勝Y源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新路徑吧。
三、品味優美歌詞,巧辟語文學習新園地
學生喜歡唱歌,而很多優秀歌曲中的歌詞,運用詩歌般形象、凝練的語言,傳情達意。這不也是優良的語文課外資源嗎?如在教學陳德興的《明天更輝煌——獻給香港回歸之日》時,可讓學生聆聽羅大佑的歌曲《東方之珠》,引導學生品味歌詞之美:“回望過去,滄桑百年,有過幾多凄風苦雨天。東方之珠,熬過鍛煉,熬過苦困,遍歷多少變遷,沉著應變,苦中有甜……”這段歌詞,語言精練,對仗工整,而且與《明天更輝煌》中的“在苦難和機遇中,你尋覓著生存的曙光”互相印證,同為回顧香港百年的滄桑歷史,贊美香港同胞的頑強拼搏精神,展望香港回歸祖國的美好未來。進而可讓學生收集表現相似主題的歌詞,如《七子之歌》,賞析其語言美,然后讓學生選擇一首曲子,以“呼喚臺灣回歸,期盼祖國統一”為主題進行填詞。
這一設計,為學生開辟連結課內外語文學習資源的路徑,讓學生體會音樂中的語言美,語言中的音樂美,從而走進一片語文學習的新園地,激起其學語文、用語文的熱情。
四、親近傳統節日,架設語文活動的橋梁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語文課程肩負傳承文化的重任。語文老師應利用傳統文化知識豐富語文教學資源,讓學生從中得到熏陶感染,而引導學生挖掘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元素,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教學傳說《牛郎織女》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七夕”這一傳統節日后指出:從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日,并各放假一天。讓學生舉行一次“走近傳統節日”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采訪,了解這些傳統節日不同的文化內涵,寫成調查報告;辦一期小報,傳播傳統節日里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寫一篇文章,反映傳統文化伴我們成長;收集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詩詞,舉辦一次“詩意節日”朗誦活動……學生興味盎然,展示學習收獲時,沉醉于滿足感、成就感之中。傳統文化借語文實踐活動散發魅力,語文因傳統文化而煥發異彩?;顒雍?,他們感嘆:原來語文可以這樣學!
此類實踐活動,架設起語文課內外學習的橋梁,教師春風化雨,將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從中汲取文化營養,提高語文能力,提升人文素養。
五、捕捉語文元素,拓寬語文學習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含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教師應懷著對語文、對學生的熱愛,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人文中的美,捕捉其中的語文元素,用語文將其再現,從而提高語文能力。如設計仿寫練習“母愛是校門口臨別的聲聲叮嚀,是___________。”讓學生感受親情美并將之化為語言美,從而萌生感恩之情,提高說寫能力。
這種種語文味濃烈的拓展訓練,在拓寬語文學習空間的同時喚醒學生的語文觸覺,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因愛生活而更愛語文,因愛語文而更珍惜生活!
六、發掘民間文化,開闊語文學習的視野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民間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和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形式有神話、傳說、寓言、民間故事;還有燈謎、對聯、俗語、諺語;以及相聲、戲曲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民間傳統文化,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鄙鐣钍菍W生學習語文的一片廣闊天地。因此,語文教師切莫頭腦僵化,拘泥于教材;切記身體力行,開發教學資源。我們應以語文的眼睛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語文信息,用巧手開拓語文學習渠道,用慧心展示語文別樣精彩,讓我們的學生時時處處浸潤于語文氛圍中,在生活中品味語文美,在語文中感悟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