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玲 楊晴 張敏 蔡瑞國 王文頗
摘要: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增強理論知識的一門實用性、操作性較強的課程。但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很多實踐教學內容失去意義,而且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創新型人才,因此,農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必須進行改革,探索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內容。作者對知識經濟時代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 知識經濟時代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及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識經濟,亦稱智能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它是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1]。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教育、文化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教育和研究開發是知識經濟時代最主要的部門,知識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資源[2]。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起著最大的知識集團的“核心”作用,高等教育是知識產業的中心,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中介。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必須在創建新文化、生產新知識,且將一部分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成為核心力量,必須培養創新型人才[3]。
二、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弊端
專業技能訓練、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是農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是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豐富理論知識,也為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而設置的實踐操作及調查參觀課。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生產和職業技能,并達到一定的水平,這是實踐教學的一項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農學專業的這些實踐課程,目前基本是通過教師講授技術措施的原理和操作技術要點,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田間農事操作技能、高效益農田和作物學觀察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作物種植的簡化,傳統的實踐課程內容呈現越來越多的弊端。
(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作物種植的簡化,田間操作越來越少,傳統的田間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如手工播種技術、手工除草等,進行傳統的田間農事操作技能訓練已經失去意義。
(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作物種植的簡化,雖然傳統的田間操作技能基本被淘汰,但隨著高效益農田面積的擴大和普及,對田間操作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如種植方式不再單一,可根據管理水平、地力及排灌設施等來確定,這對學生的理論及實踐知識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播種的質量對田間管理和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已經由三分種七分管轉變為七分種三分管,因此對播種時的田間操作技能及實踐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已不能滿足現代的需要。
(三)隨著機械化的普及,不斷地出新機械,學生所學手工操作實踐技能失去意義,且對機械的操作技能一無所知。
(四)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今社會的迫切需求。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弊而無一利。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大部分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進行模仿訓練,沒有學生自主創新的內容,這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學生進入社會后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
三、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考
(一)樹立素質教育觀念。未來人才素質的差別不僅在于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質,其中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居于重要的地位[4]。知識創新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創新人才是綜合國力提高的原動力,高等教育是傳播知識、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基礎。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對于提高國家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支持國家創新體系,至關重要。創新能力不僅需要較強的創造思維能力支撐,更表現為一種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知識創新及知識的創新應用,而且是一種敢于沖破常規,銳意進取的意識,是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強烈欲望,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是一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5]。
(二)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與時俱進,推進實踐教學內容更新。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傳統農業改組、改造、優化升級,以及其他產業和農業的交叉滲透融合的要求,農學專業的實踐內容要不斷與時俱進,創新內涵和擴展外延。
1.增設新的實踐內容。在課程設置上將課程重新進行整合,取消或盡可能減少傳統的手工田間操作內容的訓練,增加現代農業需要的新技術,例如在實踐內容中增加現代農業機械的操作技能訓練。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增設一些設計性、創新性實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進行農業機械的改造、改良等;在專業技能訓練中給學生發揮的最大空間,開始由教師指導操作,逐步減少教師的參與,給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最后一學期的技能訓練,可以給定題目,讓學生自主設計試驗,根據試驗自己進行田間管理;做畢業設計時,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就業意向和興趣自擬題目,自主設計試驗,自己根據試驗設計進行所有操作。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前沿性問題的討論,如當今如何發展有機農業。
2.構造全新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編寫新的實踐指導書,建設新的涉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新的實踐教學指導書將更加有利于各門課程實踐知識的銜接和兼容的貫通,有利于增加新知識,強化新技能,避免知識內容的重復和課程內容的脫節。在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方面,重視農業技能實踐訓練教學,使涉農專業學生真正了解農業生產過程的技術原理、知識與技能,掌握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實踐技能。
3.探索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開放式實踐教學是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出發,結合理論課針對某項或某個領域有關的問題,采用科學思維方法,大膽涉及,進行開放式實踐教學的。開放式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實踐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教學內容上的開放、實踐指導方法上的開放、教學管理手段的開放、實踐教學評價的開放。開放式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提高其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已經成為教育部評估高校教學工作水平的重要測點之一。近兩年來,我們在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上逐步開放,2012年進行了一個班級的半開放式教學。在教師的把關指導下,學生完成了小麥從種到收的一個完整的操作及管理技能方面的實踐訓練,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反應學到了不少東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強與校外聯系,為了更好地加強實踐教學,學院先后與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目前,農學專業校外基地達到5處,分布在遵化、遷安及周邊市縣。教師和學生定期到校外實習基地開展實習和調查參觀。在今年的教改項目中,加強與校外實習基地的聯系與合作作為一個特色進行突顯,其中包括教師進農業企業指導和實踐,農業企業領導到學校進行當前相關領域前沿問題的講授和討論,學生定期到農業企業實習參觀,學生的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可根據學生的意向和農業企業需要到企業進行并完成。
5.定期或根據農時深入農村進行社會實踐。農村和農業企業是農學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去向,農村為農學專業學生實習、就業和發揮作用提供了廣大的空間,也是農學專業學生實習實踐的良好去處。定期或根據農時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社會實踐,與農民進行交流,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不斷地深入田間地頭增長實踐知識,提高感性認識,在不斷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及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同時,在田間地頭的實踐中也會學到很多從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以及農民根據實踐經驗總結的一些先進的管理技術。例如泊頭農民王文柱創造的“五種六收”的種植模式,在2005年就達到了畝純收入3500元的高效益。
6.實踐與科研相結合。組織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小組,教師申請相關科研課題,設計一些急需解決的課題或疑難問題,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試驗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也一直堅持這種做法,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學生的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進行,學生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也了解了當前生產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部分系統研究,掌握了基本試驗技能,在完成過程中參與了管理,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
四、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高校起著最大的知識集團的“核心”作用,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必須在創建新文化、生產新知識,且將一部分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成為核心力量,必須培養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的實踐內容要不斷與時俱進,創新內涵和擴展外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彭坤明.知識經濟與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趙燕.淺談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J].學理論,2011,9:15-16.
[3]蔡克勇,張秀梅.知識經濟與教育創新[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4]郭棟.對高師院校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S1:12-13.
[5]吳楊.樹立與知識經濟要求相適應的本科教育觀念[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2):20-23.
通訊作者:王文頗(1963-),男,河北省安國人,教授,碩士,從事作物栽培與耕作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