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麗 王麗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充滿著活力,蘊涵著希望,壯大縣域經濟意義重大,是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思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維,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新思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思維。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縣域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縣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縣域經濟的發展整體滯后。從全國的情況看,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總體是滯后的,而我市在西部地區又相對滯后。
(一)整體發展滯后
縱向比較,我市縣域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縣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橫向比較,我市縣域經濟的發展整體滯后。從GDP總量來看,在全國百強縣中,東部沿海省市占85%,中部地區占10%,而我市一個沒有。從全國的情況看,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總體是滯后的,我市在西部地區又相對滯后,發展縣域經濟對我市而言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同時發展縣域經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
(二)發展速度減緩
從2010年的情況看,我市的5個縣總體增速緩慢,總量也不高,經濟總量占全市的28.5%,只有土左旗、托縣、和林的GDP過百億,其他2個均在50億以下,在基數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沒有一個縣的增長速度超過20%,這樣一來嚴重影響了我市經濟總量的迅速提高,成為我市的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主要問題。
(三)縣域之間的差距較大
2010年縣域經濟創造GDP為536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3億元,只有1個縣的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兩個突破10億元,還有2個縣沒有突破5億元。土左旗是我市行政區劃最早的旗,農業基礎比較好,但是后期工業發展速度相對慢一些,從經濟增長速度看不是最高的,但是發展潛力非常大。托縣和和林縣行政區劃相對比較完,但是發展速度非常快,特別是第二產業的速度,工業園區的規模效益基本形成。武川縣和清水河縣行政區劃相對也比較完善,但是由于受投資硬件環境影響發展相對緩慢。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對外開放滯后
目前,呼和浩特市5個縣的外貿依存度不僅遠低于東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外資利用度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和自然條件較好的托縣和和林,而武川、清水河縣還沒有形成規模或基本上沒有大的投資。除了對國外開放明顯滯后外,對國內的開放也很不理想。這既影響了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短缺資源的吸納能力,也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
(二)城鎮化進程滯后
目前,我市鎮的規模普遍偏小,全市建制鎮城區的平均人口為3500-5000人左右,低于全國6000人的平均水平。城市化進程滯后,延緩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造,形成城鄉消費斷層;大量剩余勞動力滯留農村,導致人地關系高度緊張,阻礙農業生產力的變革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縣級政府缺乏必要的調控手段
隨著上級政府垂直管理部門的逐步增多,縣級政府調控縣域經濟發展的手段相應減少,政策協調的難度不斷加大。此外,呼和浩特市大多數縣的縣級財政都十分困難,在行政事業人員的工資難以兌現的情況下,縣財政根本無力增加建設性投資和扶持當地企業的發展。
三、如何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全面推動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從我市的角度看,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著力提高城市環境競爭力。加快中心城區建設,積極拓展城市骨架,加快路網、供排水設施、通訊、電力、燃氣管網配套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檔次,以城區為中心,以好的鄉鎮為副中心,建成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組團模式,切實增強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輻射力。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破性發展乳業、電力、電子、生物制藥、冶金化工和機械制造六大支柱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和發展高、新、尖技術,實施“名牌”戰略,爭創一批國家、省名牌產品,特別注意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可持續經濟模式的開發。
(二)加快發展鄉鎮經濟
依靠工業化致富農民。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走城鄉經濟融合和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的路子;堅持工業立鄉、項目強鄉,鞏固和擴大招商引資成果,大力發展外資經濟和民營經濟,不斷壯大鄉鎮經濟總量。依靠產業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穩妥推進土地、山林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訂單農業,培育優勢農業品牌,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使農業規模效益不斷提高,特別是畜牧業的發展在我市顯得更為重要,積極推進畜牧養殖業的技術水平,切實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依靠城市化減少農村人口。統一制定城鄉規劃,實現城鄉建設互動并進,加快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提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小城鎮建設的各項政策,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
(三)堅持內源與外源型經濟同步發展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抓好外源型經濟發展,進一步營造好親商、安商、富商的投資環境,大力構筑發展平臺,降低外商投資成本,推動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產,以商帶商。重點引進高科技、高稅收、環保型項目,推動招商引資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 大力促進本地民營經濟發展。繼續落實好國家、省、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切實做到稅收政策平等、收費標準平等、金融支持平等、市場準入平等、政府服務平等。降低進入門檻,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革、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
(四)速度與質量兼顧發展
要加快發展,做大總量。強化園區帶動,大力培植優勢板塊經濟,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帶動作用,使各個縣域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園區經濟。通過減政放權,放活縣域經濟的發展空間,使縣域經濟得到迅速增長。要注重質量,提高效益。鼓勵企業面向市場開展科技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和規模擴張能力,積極引導和推動有能力的企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馳名商標的大企業大集團。
(五)關注民生發展
堅持富民優先,廣泛開展“農家富工程”。力爭使大部分的農戶圍繞特色產品有一個致富項目、一個掌握致富技能的明白人、一個勞務創收人;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實行城鄉勞動力同等競爭、同等就業、同工同酬,使農村居民收入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讓廣大農民普遍得到更多的實惠。突出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認真落實稅費減免、社保補貼、小額貸款、免費服務、免費培訓等各項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扶持政策。
(作者單位:1.內蒙古交通物資有限責任公司;2.內蒙古公路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