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祿平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如能把數學教材、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串聯起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生動形象的生活事物或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去體驗數學,獲得數學知識,那么就可以把枯燥的數學學習變成生動有趣的學習過程,從而較好地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要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能收集、展示生活中含有百分數的事物:商場的衣服降價10%,五(1)班語文考試及格率達100%,糧食增產9%,銀行存款利率3%……類似的例子很多,這些數字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什么樣的數是百分數,百分數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用到。讓學生建立起百分數的概念,認識到學習百分數的重要性,再進行百分數的意義、怎樣讀、怎樣寫的教學,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因此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把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聯系起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具體的、形象化的生活場景,則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二、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原型
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有時一些知識是沒有辦法直接利用實物進行演示教學的,單純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又比較難于理解,此時,教師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引入生活中的數學原型,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掌握知識。
如在教學“循環小數”一課時,關鍵是要讓學生充分理解什么是“循環”。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循環”現象: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輪換,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我們上學都是每個星期從星期一、二、三……到星期日,過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連續不斷,使學生獲得對“循環”的含義獲得初步的理解,為“循環小數”概念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又如在教“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我在現場演示切土豆,在切的過程中不斷地讓學生摸一摸,讓學生在切和摸的過程中感受“面”“棱”“點”。這種直觀形象的感知過程,讓學生對“面、棱、頂點”的認識更加深刻。再如在教學“認識圓柱”中,學生對圓柱體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我要求學生動手制作“圓柱”,學生用硬紙板、包裝盒、彩紙等材料制作起圓柱來。在動手制作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充分了解了圓柱的構造,獲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鮮明。下面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也就容易了很多。
三、在生活實踐中學習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然扎根于生活,并且廣泛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故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數學。
如在學習統計的知識后,我又組織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記錄、統計路過校門口的汽車的數量,讓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體會到用畫“正”字的方法來做統計記錄優點:既快速簡便、準確,又不容易出錯,這比單純地由教師講授,學生獲得的印象更深刻。又如進行“分類”的教學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創設商場銷售情境:通過多媒體播放錄像,學生看到商場里的物品有很多種。其中的文具柜臺第一層是練習本,第二層是文具盒,第三層是筆。售貨員正在往柜臺里分類擺放各種文具。由于這個生活場景學生經常看到,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而且易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邊播放錄像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銷貨員是如何把物品分別擺放的,使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接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維、想象、交流,明確:“分類”就是要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進一步體會“分類”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了,同時感受到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好數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所以說,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和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相關聯起來,學生就會沉浸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著名數學教授嚴士健先生指出:“數學界要大力宣傳數學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同樣要主要對學生宣傳這一思想:學數學不是為了升學,要讓他們認識到數學本身是有用的,讓他們碰到問題能想一想,能否應用數學解決問題,即培養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與創新意識。””“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之一。學以致用才能顯示數字學習的意義。而且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也要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形成數學技能。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人們的吃、穿、住、行都與數學有關,學習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這才是學習數學的目的和落腳點。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要求學生解決,這樣,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讓學生感覺到學好數學真的很重要,進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如在學習了“小數乘法”的知識之后,我設計一道題:下面是大明家11月份水、電、煤氣的交費單,請算一算各需交多少錢。
通過計算,學生不僅練習鞏固了小數乘法,而且體會到了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師還可以結合統計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統計自己家里的用水、用電、交費等情況,判斷自己家用水、用電是否合理,今后要怎樣節約用水、用電。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又滲透了節約用水、電的環保教育,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總之,數學知識的獲得離不開生活,“數學學習更離不開生活”。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或引入生活原型,把生活中的問題引進課堂,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發展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達到提高和完善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