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衛丹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121-01
筆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與調查或多或少地了解到:目前農村民間美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現狀不容樂觀!學校作為民間藝術傳播的主渠道,“引導學生參與當地文化傳承與交流”的新課程要求并沒有得到積極踐行。分析歸因,主要有以下四點:1.新課程理念的推廣力度不夠,效果不佳,特別是山村學校;2.美術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專職教師少之又少,正規美術院校畢業的教師更少; 3.學校領導或美術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夠重視; 4.學校或美術教師缺乏開發利用民間美術文化資源的策略。從主觀原因剖析,最主要是美術教師沒有開發民間藝術資源的意識和形成有效策略。筆者試圖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進行美術創作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
一、從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中窺探鄉土美術文化,給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火眼金睛”。
諸暨斯宅的古建筑群已成為國家級文保單位,潛藏于會稽山脈西麓,地處諸暨、東陽、嵊縣三市接壤處,這里的民居最典型的要算“千柱屋”了。是由八個四合院組合在一起,有十個大天井,三十六個小天井,共有121間房間,有1200多根柱子。因此,稱為“千柱屋”。不像私宅,倒像一個村子。斯宅古建筑里磚雕、石雕、木雕隨處可見,而且工藝高超,藝術價值很高。這千柱屋正廳照墻上有磚雕《百馬圖》,用寬30公分,長34公分共21塊青磚浮雕拼幅而成,總長7.20米。這些馬坐臥行奔,或安閑或長嘶、或嬉戲或翻滾,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連上面的牧馬人也是刷馬的刷馬,歇著的歇著,吸煙的吸煙,睡覺的睡覺,神態各異。背景襯以飛禽走獸、林木山水,蔚為大觀。像這樣在二三千平方米的宅子還有十余處,小的也有不少。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可是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斯宅村口的華國公別墅,始建于清道光庚子年,實為后人追念先人斯繼榮而設的家廟學塾混合院落。這種集家廟與學塾于一體的古建筑,在全國也是罕見的。整個建筑有三開間,三進,占地面積1800余平方米,門廳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泮池。歷來池塘或圓或方,半月形不但少見,而且不經恩準是不能建的。宅內有幾塊大型石雕花窗嵌于墻上,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曾有不少文物販子,出價數十萬元一塊,被斯宅人拒絕。廂房天井內有一惜字亭,當時凡寫過字的紙,要在惜字亭燒毀,不可將寫過字的紙到處亂丟,可見其尊重知識,尊重為知識付出的努力。斯宅古建筑群蘊藏著深深的文化底蘊,有待于我們去發掘、去探索。
二、以人文景觀為素材,開展“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鄉土美術教學。
筆者通過在斯宅一年的支教,有一種體會很深刻,農村學校其實有很多美的東西可以吸收到美術課程中來,教材中許多彈性的教學空間恰恰是城區學生無法開展的。而相對于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卻是一片廣闊天地。我在美術教學中,采用兩條線交互進行,一條以班級為群體集中、集體制作活動,靈活完成教材內容,掌握必要的教學基礎知識,技能技法和審美導向。另一條以興趣小組為主,組織學生以“生態游”的方式,采用調查、寫生、攝影、寫體會文章,以點帶面,開展鄉土美術教育。
1.城區學生首當其沖的“安全問題”是個難以逾越的瓶頸,教師根本不敢帶學生去校外,而農村學校特別是偏遠山區的學生因沒有車輛襲擾等因素,反而利于課外教學。
2.城區學生最大的優勢在于教學條件優裕。學校都配有多媒體(但不是公開課未必用),學生家里基本有電腦,便利的商店可以買到很多好的學習材料,而這些恰恰是農村學生最感自卑的地方,總覺得自己沒有這個沒有那個,這也是許多農村美術教師沒辦法開展美術教學最大的原因,理由是因為沒有美術工具。其實,殊不知,田壟邊、山野中、小溪畔到處是美的素材,四季不同的樹、草、葉的造型、色彩,小溪邊隨處可見的奇形怪狀的卵石;田壟、屋前房后各種時令蔬菜、瓜果;村子里的石榴、杏子開花結果了,地里的玉米熟了,都帶給我和孩子們一陣雀躍;收獲的季節,割稻機或是炒茶葉的工具都可成為學生描繪的景物;花開的季節一大棒紅艷艷的杜鵑花或一束不知名的山花或是孩子們自己捕捉的小蝦、石蟹都給了我很多課堂教學的素材。孩子們說:“原來,美的東西很多。”是的,只要我們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中平凡而普通的美,生活中處處是美的教育,親近大自然,創作出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作品,獲得身心的愉快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三、以人文景觀為線索,開展鄉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潤物細無聲”的整合。
美術學科的改革,是學校整體課程結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改革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質,而改革的載體又是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通過校園文化的開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作用是“潤物細無聲”。而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往往能引起觀者很強的視覺震撼力,從而引起心靈上的共鳴,達到心智的愉快,感覺生活的美好。因此,我充分利用當地的樹根、粟子殼等材料雕塑小型的工藝美術品;用卵石、樹皮、樹葉制作裝飾畫,只要天氣條件許可,不管春、夏、秋、冬,積極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室外進行人物和風景寫生,引導學生描繪美麗的校園,家鄉的自然風景。組織各種展覽活動,如開展“鄉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古鎮攝影作品展”、“家鄉美書畫展”、在各個樓梯設立“藝術走廊”等,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
鄉土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它的學科跨度大,題材廣,操作性強,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由于多元化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向學生開展地方鄉土美術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接觸不同地域、社區的美術文化,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多元化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責任與一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