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定
1984 年1 月到1985 年7月,中國第一代轎車合資企業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致相繼成立。
這三個合資企業,是在國家確定建立中國轎車工業之前,由地方政府發起,相關部門審批,帶有很強嘗試性目的而建立起來的“試探氣球”。閉關鎖國多年的中國,在行事理念和經濟軟實力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用天差地別來形容也不過分。
中國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當屬北京吉普公司。
1983 年5 月5 日,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當時美國第四大汽車廠美國汽車公司(AMC )在人民大會堂簽署合資協議。中方以生產212 越野車而著稱,AMC 則是“二戰”期間推出風靡歐洲戰場的軍用吉普的專業越野車公司。
北京吉普總投資5000 萬美元,北汽以廠房、設備及部分資金入股,持有合資公司68.65%的股份;美國汽車公司以專業技術、工業產權和1600 萬美元現金入股,持有合資公司31.35% 的股份。北汽和AMC 合資背后的推動力,是大量裝備中國軍隊的212 越野車面臨更新換代。
北京212 是早期自主研發最成功的軍用越野車型。據陳祖濤回憶,212 是以1962 年中印邊界反擊戰中繳獲的一輛豐田“陸地巡洋艦”為樣車而開發的。一開始軍方并不滿意,提了許多意見。1966 年“文革”開始后,10 月18日和11 月11 日,毛澤東兩次乘敞篷車,在長安街檢閱來自全國的“紅衛兵小將”,所乘坐的就是北汽的212 。檢閱之后,形勢突變,軍方通知北汽,212 越野車定型,一點也不許改動。
直到改革開放初期,212 不但裝備軍隊,也是中國官員車的主流。它的獨特外形,優越的越野性能,皮實的可靠性,低廉的價格,直到今天在車迷中也不乏擁躉。
北汽與AMC 的談判之所以漫長,據參與談判的人士告訴我,主要難在車型的選擇。AMC 正在生產的一款SJ 越野車被北汽看好,性能和技術指標都能作為212 的提升。但是軍方不同意,說是這款車和在朝鮮戰場上見到的美國吉普太像了,我們和它長期交惡,引進生產,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當時正逢AMC 新車切諾基上市,這一款車后來成為美國都市SUV 的鼻祖,轎車底盤,乘用舒適;四輪驅動,有一定越野通過性;車內空間寬暢,外形和老吉普又沒什么關聯,北汽最后確定引進。但是由于切諾基價格高,越野通過性也不能滿足要求,中國軍方一直沒有接受。
剛剛走出“文革”不久,政治掛帥,斗爭哲學,還頗有市場。北京吉普從合資一開始,七斗八斗就是主旋律。中方職工與AMC 派來的管理人員相互碰撞時有發生,一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工人,堅決抵制外國經理的工作指導。
筆者當年聽過的一段逸事,足以詮釋這個企業為何始終一蹶不振:一次,美方管理人員發現一輛切諾基質量有嚴重缺陷,要求工人把車銷毀。第二天,他看見廢品車還在,就自己拿起鐵錘要砸車。結果一群義憤填膺的中方員工沖上來要揍這位美國人,美國人只好妥協。這樣,直到20 年后,切諾基在中國的質量一直沒有起色。
當時的合資企業,在主流媒體的眼里也屬另類。記得采訪北京吉普時,我拍攝了一張切諾基新車的照片,發表在《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事后該報工商部的夜班編輯告訴我,他為發表這張照片挨了批評,問他為什么在黨報上給外國產品做宣傳。
對于新的合資公司,國家最初沒有什么政策優惠,各主管部門照章辦事,進口裝車的散件,要征收100%以上的高額關稅,水電氣供應部門也把合資企業當“唐僧肉”,漫天要價。惡劣的環境造成北京吉普嚴重虧損,幾乎無法運轉。
在一種互不信任、劍拔弩張的氛圍下,矛盾終于激化。1985 年11 月,才開張一年多的北京吉普就支撐不下去了。由于剛剛啟動,外匯收入不足,開不出外匯支付信用證,AMC 發出的1080 臺CKD 汽車散件滯留在港口不能入關,致使北京吉普停工待料。
僵持數月之后,美方當初的談判代表,AMC 副總裁克萊爾直接給中國國務院領導寫信,對中國的投資環境表示不滿,要求在進出口、外匯政策上給予優惠。有美國記者以《美國汽車公司跌入泥潭》為題撰寫文章,中國投資環境的惡劣引起了世界關注。
克萊爾親自來到北京與中方談判。因為美國財政部長貝克和中國副總理姚依林即將互訪,北京吉普僵持下去,將會讓雙方政府感到尷尬。當時主管外經貿的副總理谷牧,責成國家經委副主任朱镕基迅速處理此事。在第一線談判的是剛剛接任中汽公司總經理的陳祖濤、北京經委主任張健民、北京吉普中方總經理趙乃林。陳祖濤告訴我,克萊爾要求的進出口、外匯額度方面的政策,沒有一件事是幾位中方代表可以做主的。談判各說各話,毫無進展。克萊爾最后宣布要退出談判,并以撤資相威脅。朱镕基打電話給陳祖濤說:“老陳呀,談不成功,你我的烏紗帽就都沒有了。”可見壓力之大。
深夜,陳祖濤接到主管外經貿的谷牧副總理的電話,國務院同意在相關政策上給予優惠。凌晨4 點,他電話約上張健民、趙乃林,趕到北京吉普會議室。不一會兒,昨天拂袖而去的克萊爾也趕來了,看來誰也不愿讓合作破裂。陳祖濤按國務院的授權,宣布了中方的承諾,雙方終于達成了諒解。眼看要趕不上飛機的克萊爾,在一張白紙上簽下名字說:“陳先生,我信任你,協議由你來寫。”
中方承諾的內容,陳祖濤始終不肯向我透露,但是我從其他渠道獲悉,是給予美方一筆外匯補償,并在其后的幾年里,每年給北京吉普1700 萬美元的外匯額度。這一風波盡管平息,但美方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其后多年始終抱著“不撤出,也不加大投入”的守成心態。
切諾基是美國中產階級的高檔休閑車,價格不菲,耗油量大,實用性也無法與轎車相比。北京吉普從成立之初,就注定了長期在一個過分狹窄的市場縫隙中掙扎求生的命運。
1985 年,AMC 被克萊斯勒兼并,1998年克萊斯勒又與戴姆勒重組為戴克集團,頻頻換手的新東家始終都把北京吉普看作雞肋,直至最終拋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