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紅
摘要: 我國傳統的教學雖然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知識獲取的過程、方法,以傳授、灌輸為特征,學生被動接受,導致教學缺乏生命的活力,學生動手、實踐、創新的機會嚴重缺失。隨著英語新課標的修訂、推廣,有一種思想正在釋放著生命和活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發展的機會。
關鍵詞: 優化模式學法指導評價體系自主學習
我國傳統的教學雖然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知識獲取的過程、方法,以傳授、灌輸為特征,學生被動接受,導致教學缺乏生命的活力,學生動手、實踐、創新的機會嚴重缺失。學生在自主活動過程中,既能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知識,又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樹立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 兩年來,我們有計劃、有重點地展開探究,從多方面入手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優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程度
“自主高效” 研究課題倡導的是4P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preparation(準備)—presentation(呈現)—practice(練習)—production(產出)。所謂4P課堂教學模式是“四位一體”教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活動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如何優化其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參與度,則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點。
1.準備環節。在課前用正確而巧妙的方式進行熱身準備,可以營造良好的英語氛圍,安定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指定的教學任務和程序中來。可以采用歌曲、兒歌,以其優美的旋律,歡快的節奏吸引學生,既使孩子們獲得音樂的享受,又使他們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樂于求知。
2.呈現環節。語言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如果脫離了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課堂上,教師應始終遵循語言學習的這一規律,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和傳統教育手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生動而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視聽活動來感受和理解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技能,逐步形成在虛擬或真實語境中用英語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能力。
3.練習環節。練習階段,組織學生進行大量聽說讀寫的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所學語言點。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兩人一組對話,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且活動方式要多樣化。
4.產出環節。語言的產出則要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能說什么就說什么。常用的形式有專題說話、專題寫話、專題問答和情景會話等,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單元,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恰當的活動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優化學法指導,改善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加強學習策略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采用直接講解、間接滲透、學生相互交流等方式,向學生介紹和示范不同的英語學習策略,組織有利于學生使用各種學習策略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效運用學習策略對提高學習效率有積極作用。
1.單詞。記住單詞是學習英語的前提。(1)據音拼寫法。指導學生根據發音規律、語音規則拼寫單詞,而不是機械地背單詞字母的順序。(2)諧音記憶法。這種方法簡單,聯系中文的發音特點,不易遺忘。(3)觸類旁通法。
2.句型。(1)小組互助法。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又能互助合作。(2)觀察總結法。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認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聽力。準確的發音是練好聽力的關鍵。比較法,即把一些發音相似易混淆的音標或單詞編成一組,通過聽音選擇或聽音排序的方法來鞏固單詞的發音,使發音更加準確。
三、優化評價體系
1.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傳統的英語學科學生評價向來關注評價結果,主要關心學生在某一時間點所取得的成績或表現,但對學生個體如何取得現有的學習結果及在學習歷程中存在什么問題則不夠關心。因此,僅有結果評價是不夠完善的。過程評價是針對課程實施過程或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經常采用形成性測驗評價和診斷性測驗評價方法,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使學生體驗成功,激發自信,反思自省,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能力,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是兩種側重點有所不同的評價方法,定量評價強調數量計算,具有客觀化、標準化、精確化、量化、簡便化等鮮明特征,但是定量評價只關注可測性的品質與行為,強調共性、穩定性和統一性,并且過分依賴筆紙測驗形式,因而忽視了個性發展與多元標準。定性評價強調觀察、分析、歸納與描述的方法關注學生在“質”方面的發展,關注教育結果與教育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因而,定性評價是更具有現代人本思想和發展性評價的理念。將二者結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傳統定量評價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定性評價的成分。
3.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融合。靜態評價是以心理計量理論為基礎提供學生在單一時間點的表現或成就的評價方法,但它未能探索和提供學生潛在發展的信息,而動態評價是跨越多個時間、觀察評估學生的進步與改變情形,從而了解學生的動態認知歷程,與認知能力變化的特點和潛能,關注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產生的互動,強調評價與教學結合。為了彌補兩種評價的缺陷,在學生評價的活動中,我們要不斷使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融合。
4.紙筆測驗與表現性測驗評價相整合。長期以來,紙筆測驗一直是學業評定的主要方式,而表現性測驗評價則是近幾十年來才在世界上廣泛流行的測試方法,二者比較而言,前者側重于知識的掌握、答題運思方法,而后者側重于把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強調實踐與表現。新課程下的考試評價改革,要積極倡導表現性測驗評價方法,堅持把紙筆測驗評價與表現性測驗評價相整合。
自主意味著向教師“教”這一傳統角色的挑戰。教師應當樹立“自主”的觀念,把自主性思想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使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最終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使學生由愿意學到會學,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抓,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