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美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知道,日常語文教學中最煩最怕的莫過于習作教學了。費盡苦心地設計習作指導教案,費盡口舌地反復引導,學生似乎集體短路,就是寫不好作文。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看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現狀,除了每單元一次的習作訓練,剩下的就是教師隨意布置的內容寬泛的日記類練習。前者每學期只有七到八次,后者練習的次數和指導質量也隨教師的意愿決定。由于習作實踐的數量和習作引導與指導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才導致了目前習作教學的低效無能。
如何加大有效的常規性的習作練習,保證習作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和指導的質量,幫助學生實現習作水平“質”的飛躍呢?
筆者認為語文課本肩負著承載課程內容的重要職責,因而它是最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載體和手段。教師應審視自己手中的課本,多角度、深層次地挖掘課本的內涵,充分擴展課本的外延,對課本進行再創造,科學地整合、有效地利用課本中的讀寫資源,發揮典型優勢,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從課文中學習表達技法,從課本中延伸出習作內容和習作形式,進而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從習作表達內容角度考慮,使用語文課本的策略。
如何在習作教學中有效利用語文課本?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1.解讀單篇課文。提倡一課一得,不貪多求全。每一篇課文中都有很多值得訓練的點,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的限制和年級訓練的目標不同,不可能對所有的訓練點都進行訓練。因此針對班級學生閱讀與習作的發展水平,以及本年級應該達到的目標,從單篇課文中截取讀寫材料,進行單項專題訓練,力爭人人有所得。
如第五冊教材《石榴》一文介紹家鄉馳名中外的石榴。第一段,總起全文。下面按照石榴生長的過程,分別寫了它的葉子、花和果——石榴的顏色、形狀的變化,最后寫石榴子的形狀、顏色和味道。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作者是抓住了事物的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同時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初步懂得擬人的寫法。最后遷移運用——按順序觀察一種植物,介紹它的生長過程。用上擬人的修辭手法。
2.整合同單元課文。正確地理解一個單元中的所有課本,找到共同的訓練目標,重新整合一個單元課本中的讀寫資源,進行訓練,力爭超越課本。例如五年級第九冊第二單元大自然篇有四篇課文和一篇習作:詩歌《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裝滿昆蟲的衣袋》、《變色龍》、《金蟬脫殼》,《習作2觀察一種小動物》,研讀這個單元內的每一篇課文,結合這個單元的主題,確立“指導學生觀察動物的發展變化”的訓練目標。在教完所有課文后,再將課本中幾個精彩片段截取出來,放在一起集中讓學生精讀:
開始脫殼了!蟬蟲整個身體來回地抽搐了幾下,背上立刻裂開了一道口子,蟬背露出來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的顏色也在很快地變化著,先是極淡的綠色,一會兒就變成了深綠色。接著,頭鉆出來了,前面一雙透明發亮的大眼睛,像兩顆花椒籽一樣又黑又亮,六只腳出來了,整個身子在慢慢地活動。最有趣的是蟬尾出殼的情景。未出殼的蟬尾使勁地抖動著,伸著。蟬兒把它已經出殼的上半身騰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撲來,再用前腳抓住蟬殼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蟬尾就出來了。整個動作配合得自然協調。脫殼的蟬兒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子,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蟬殼。”——《金蟬脫殼》
這時,一只色彩繽紛的蝴蝶飛過來,離變色龍還有相當的距離,似睡非睡的變色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地伸出它那長得驚人的舌頭——舌頭的長度超過它身長的一倍,剎那間,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為美餐。我們被它嚇了一跳。——《變色龍》
通過再次集中精讀,幫助學生理解寫動物活動變化的方法;然后配以習作訓練——觀察一種小動物,練習寫出它的活動特點和變化。適時遷移語文課本中學到的習作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真正做到“現學現用”。
3.整合同冊課本中的多篇課文。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課文《大江保衛戰》第二—四自然段描寫官兵誓死保衛大堤的場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對場面描寫應該寫哪些內容還是沒有清晰的認識,這是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筆者把這冊教材中已經學過的幾篇文章和后面還沒有學過的文章抽取出來讓學生閱讀:前面學過的《暖流》第三—七自然段,江主席和同學們一起背詩的場景;《只揀兒童多處行》第三自然段知春亭畔孩子們活動的場景;《夢圓飛天》第二—五自然段為英雄出征送行的場景;《鄭和遠航》第一—三自然段為遠航的船隊送行的場景;《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第三—十七自然段彭德懷下令殺牲口的場面描寫;后面還沒有學過的課文《灰椋鳥》第四—五自然段灰椋鳥歸林、林中起舞的場面;《水》第二自然段全村男女雨中洗澡的情景。將這些課文中涉及場面描寫的片段抽取出來讓學生閱讀,幫助學生認識場面構成的要素—眾多人物、事物的表現,典型人物或事物的表現,周圍的環境。場面描寫就是要將這三個內容表達清楚,采用的寫作方法叫做點面結合,通過連接前后的課文,幫助學生掌握場面描寫的一般規律。
4.整合不同冊教材中的多篇課文。由于一篇課文中的讀寫資源的豐富性,可以用于習作訓練的點很多。然而在教一篇課文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的習作教學資源不可能全部利用起來,但是把文本中的習作教學資源丟棄十分可惜。于是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已達到的讀寫水平,和本年級學生讀寫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重新整合已經學過的課文,開發利用它們中的習作教學資源,為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發揮作用。
例如,六年級學習狀物言志類的文章《廣玉蘭》和《夾竹桃》,可以將三年級學習過的《荷花》《石榴》拿出來復習,進一步鞏固狀物文章的寫作方法——按照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文章。再學習《廣玉蘭》,學生很快了解了課文是先寫花,從花香、花色與花的質感、花的形態三個角度寫出廣玉蘭的勃勃生機和特有的美感。再寫葉,從葉的樣子和生長的時間,寫出廣玉蘭充滿勃勃的生機。而在三年級時,我們對《石榴》中的習作教學資源已經利用過了,此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再次開發利用《石榴》這個文本中讀寫資源,為學生掌握托物言志類文章的寫作方法服務。
5.合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課文后的習題、口語交際、單元練習。例如低年級注重說話寫話練習,可以充分利用書本中的插圖,幫助學生弄清觀察點和觀察的順序,運用課文中的優美詞句;注意句與句之間的排列順序,說寫一兩句連貫的話,提高表現美麗風景的能力。
課后習題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習作訓練的素材,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實現習作水平的提高。例如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愛之鏈》課后習題4“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展開想象寫一段話。”在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品質。
口語交際也是語文課本中習作訓練的資源。學生在口語交際情景中,進入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產生表達欲。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充分利用口語交際,讓其為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服務。例如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二冊口語交際“辯論賽”,在辯論選題選擇好后,學生搜集資料,寫出自己辯論發言稿,課堂參加辯論。這次活動,就為習作教學提供了鮮活的習作素材。
每單元練習中的“語文與生活”,也能為學生習作訓練提供豐富的素材。如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二冊教材中練習2,介紹了有關我國農具的詩句。學生先將詩句補充完整,并朗讀背誦這些詩句。然后通過收集、朗讀、背誦有關我國農村生活的詩句,學生充分了解了我國古代先進的農具。最后根據詩句想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農村生活的情景。這一系列的活動就為習作提供了很好的習作訓練素材。如學生可以寫出跟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有關的小論文,更可以記錄本次活動的過程,抒發自己的情感。
二、從習作表達形式角度考慮,使用語文課本的策略。
語文課本是重要的習作教學資源。教師要刻苦鉆研課本,抓住聯系,異中察同,整合課本中的語言材料,確立習作表達技巧訓練主題,組織學生精讀,進行“選擇材料、明確中心、擬定文題、寫好首尾、優化細節、突出重點……”各種專項訓練。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課本中的習作教學資源,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會有所長進,習作水平也會有所提高。
1.根據習作教學要求,設計課本中的讀寫訓練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各個年級段的習作教學要求,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每冊教材對于小學生習作訓練的要求,結合每個單元閱讀和寫作的訓練重點,結合本班級學生已達到的讀寫水平,確定各個班級習作教學的階段目標和訓練重點,從而設計出本冊課本中的讀寫訓練點,進行某方面的內容和某種寫作技能訓練。
2.及時遷移,走向生活,將表達技能化為己有。“光學不用等于零,學了就用處處行”。當我們利用課本中的習作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習作表達技巧指導訓練后,就要進行適時的遷移性的習作實踐訓練。比如學習《黃果樹瀑布》、《莫高窟》之后,結合學校組織到南郊秋游的活動,讓學生遷移運用從這兩篇文章中學習到的“移步換景”的寫法,寫成《游南郊》。及時遷移,走向生活,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習作實踐過程中將表達技能化為己有。
3.科學地調整教學的內容和順序,進行習作表達專項訓練。根據習作訓練的需要,科學地重新整合課本的內容,調整教學順序,課本中的習作教學資源就會得到有效利用,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專項習作訓練,就會得到較好的效果。
筆者從“如何選擇材料的角度”去審視課本中的材料,發現蘇教版國標本五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海倫·凱勒》、《詹天佑》、《小草和大樹》、《鞋匠的兒子》,這幾篇課文具有共同的特點——選擇典型事例,采用詳略安排材料,突出文章中心,表現人物精神品質。遂把這些課文集中在一處,設計成“選擇材料”習作教學專項訓練,讓學生精讀,幫助學生總結寫人的文章選擇與安排材料的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應精心選擇課文中具有共同特點的語言材料,調整教學順序,指導學生精讀,理解作者表達的匠心所在,幫助學生找尋、認識、理解習作表達的技巧。最后將這種認識理解遷移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習作水平的提高。
4.指導學生進行拓展性探究學習,進行習作表達專項訓練。《鞋匠的兒子》一文,作者選擇了林肯一生中的兩件事來寫,一件事為初登政壇,面對出自名門望族的眾議員的挑釁,沉著智慧地予以回擊,宣傳平等民主的政治主張,最終贏得眾人的掌聲。另一件事是林肯在執政期間,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這件事是林肯對美國作出的杰出貢獻,被載入美國歷史。
為進行“安排材料”的習作教學專項訓練,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拓展性探究學習——“本文寫了兩件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兩件事的?為什么做這樣的安排?”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后,得出結論:兩個典型事例,采用了一詳一略的安排。前者詳寫,是因為征服來自名門望族的眾議員,更能表現林肯作為一個總統的氣量、智慧、才華,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才能在他執政期間領導美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這種寫作方法就是“以小見大”。
通過拓展性探究學習,學生懂得了“圍繞中心,不僅要選擇合適的典型的材料,更要對材料做必要的詳略處理,這樣材料才能更好地為文章的中心服務”的道理。
如學習了《秦兵馬俑》中描寫將軍俑的那一段后,讓學生觀察教室墻壁上的名人畫像,運用剛剛學到的表達技巧,寫成一個片段。在寫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中人物的外貌,再寫一個片段。
創造性地駕馭課本,超越課本,科學地開發利用課本中的讀寫資源,實現課本價值的最大化,從而加大有效的常規性的習作實踐的數量和力度,提高教師引導和指導學生從事習作實踐的質量,必將幫助學生打通讀寫的“快速反應通道”,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