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華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作為一名中學生物教師,我結合我校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一、推崇新理念,轉換教師角色
成功的教育取決于優質的教師隊伍,現代化教育實現的前提是具有現代理念、前瞻眼光的教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千百年來,教師的角色定位總是以傳道者為準的。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后,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教師已不可能是“道”的化身和知識的權威,因而,與時俱進的更新觀念,提高能力,轉變角色形象勢在必行。
1.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學生共同提高。隨著我校電腦的普及和網絡覆蓋面的擴大,各辦公室、教室等都可以與網絡連接,學生在家庭學習中也可以利用網上資源。可以說,網絡像一個巨大的神經系統,已經遍布我校師生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天的學生已不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在走進課堂之前,就已擁有了各種相關的信息。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需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做不斷追求的學習者。既然教師不可能繼續擔當“授業者”,那么,教師的“業”也就發生了改變。在當前教育形勢下,教師僅僅精通自己的專業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做“學識通古今、視野周寰宇”的通才。因此,終身學習,永不滿足的教師,才可能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得尊重與敬佩,才可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為此,我校專門組織了理論學習,組織了專題討論,還組織了網頁制作培訓,由信息組的老師一對一、手把手地教課題組內其他學科的老師學習信息技術。在各類學習中,老師們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興趣更濃了,教學效果也大為改善。
二、反思教學行為,轉變教學方法
1.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對教材改革持續不斷。我國近年來不斷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新的生物教材層出不窮。與幾年前的教材相比,現在的教材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對教材的認識也不一樣了。過去我們認為,教學內容就是教材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因材施教”,不要“脫離教材”“超越教材”,不斷地“鉆研教材”,才能不斷有新的體會,才能以不變應萬變。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無法從根本上理解教材,很難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應當有兼收并蓄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之外適當拓寬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適時、適當地補充一些生物資料,以豐富課堂教學,也可以引入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生物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新的成果層出不窮,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適時引入最新生物科學發展成就,向學生介紹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向,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利用各種手段獲得更豐富的生物知識。
2.在教學形式上進行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應以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建立多種互動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形式發生根本改變,給學生時間、空間去質疑,真正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除了班級授課,還有小組學習、個人自學等;除了課堂教學,還有實驗、觀察、調查訪問、參觀,以及其他實踐活動。在教學中,可適當采用多種形式。這樣,教學形式在靈活、多樣的變化中,顯現出更大的開放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從而使教學變得更精彩、更富有生氣。
三、變革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
學習方式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另一方面是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繼承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式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自主學習是自己做主、自我決定的學習,是對學習活動有計劃和安排,有評價、反饋、調節、修正和控制,是一種具有高能動性、獨立性和有效性的學習。合作學習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積極互動關系,即一種“雙贏”境界,以最大限度地促進自己和他人學習任務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學會合作,發展自己的非認識品質。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監控者和學習的資源,確保他們的合作互動富有成效,并給予適時的點撥與輔導。探究式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可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有一位中國的教授到美國聽了一節生物課,美國教師說:“這節課我們學習蚯蚓,請同學們到講臺上來領取。”許多蚯蚓滑到地上,有的學生開始挪桌子,有的搬凳子,整個課堂亂七八糟,教師成為旁觀者。待學生走到座位上,老師又說:“同學們,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學生們踴躍舉手發言。有的說,看不見有頭,但能爬行;有的說,這叫蠕動;有的說,我看見它有一節一節的;有的說,它的身體毛茸茸的,背部與腹部有明顯的區別;還有的干脆把蚯蚓放在口里,又拉出來,說明它的生命力很強。總之,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出學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因此得到真正的張揚和提升。學生不僅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有責任感的人。但不管學生采用那種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都要堅持一個原則,即:從灌輸走向引導,從無視學生的主體性,漠視人的自由和尊嚴,忽視人的個性發展需求的“目中無人”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