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英
教學交往中的溝通,常常要借助“對話”而實現。正如克林伯格所說:“教學本來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教學中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以教材內容為“話題”或“談資”共同去生成和創造“文本”去構造“意義”的過程。所以“對話式”是一種實用有效的教學形式。那么“對話式”教學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話式”教學至少存在四種表現形式。
一、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在“對話式”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對象性活動中的那種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精神性、主體性對話交往關系,即“主—主”關系。雙方互相傾聽和言說,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對話中進行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對話雙方既是彼此關系的創造者,又是相互認識的對象,同時受到對方的影響并有某種收獲。正是在互為主體的交往對話中,教師與學生才能對所學的東西達成共識,真正豐富知識,并且共同分享對方的經驗和體驗,也才能實現“教學相長”。
二、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傳統語文教學很少涉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的聯系,使學生在相互對話、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視和浪費掉了,這也是語文教學長期呈現出靜態局面的一個原因。“對話式”語文教學則十分重視主體間的互動關系,重新尋回失落已久的學生對話權,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借助對話,學生由傳統意義上的邊緣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語文課堂由此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動態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對話”絕不僅僅發生在“人—人”之間,還發生在人與人的精神產品即人與各種文本之間。這種對話并不以口頭語言的交會為特征,而是通過人對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開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文本的教材是語文學習的憑借,因此學生不可避免地要與之進行交流和對話。在這里教材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理解、被記憶、被表述的對象,而是與學生積極對話的另一個主體,另一種意義,它作為一種表達,與學生進行著有意義的交融。學生對教材不僅僅是簡單的解釋和記憶,還是更深層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如我在教學《七顆鉆石》時,為了讓學生與文本進一步對話,最后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本文的想象應該說是很豐富了,同學們能否動腦想想,看看課文中什么地方還可以展開想象?學生于是認真看課文,對文本進行思索和挖掘,沒想到交流時,竟然涌現出了許多精彩的答案:(1)文章開頭說“發生一次大旱災”,我覺得發生旱災的原因和當時的情形可以發揮想象;(2)小狗喝水前后的神態、動作可以發揮想象;(3)過路人的外貌、語言、動作可發揮想象;(4)母親叫小姑娘喝水時,小姑娘復雜的心理可發揮想象,等等。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
以上三種表現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其實是互相融合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離不開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也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引導。它們都是在合作的前提下,學生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對話。但同時我覺得在課堂教學的延伸中,還有一種對話形式非常重要,那就是“學生自我的對話”。
四、學生與自我的對話
自己與自己對話,乃是對話的高級形態,也是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新課程標準對這一點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等等。特別提出“教材編寫要關注人類、關注自我,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議。其實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人的發展也就是兩個自我不斷交流、斗爭的曲折過程。每一天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自我對話,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的自我對話自覺化、習慣化、理性化。通過與內心深處那個常常沉睡的另一個自己對話,使其清醒,從而發現自己、評價自己、自主地把自己和作品的形象進行比照,丟棄自己的局限、偏見、愚昧、丑陋、冷漠、恐懼,展示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自我對話的過程,正是一個人的內省過程,是一個人的悟性從晦暗到敞亮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仁愛、智慧和正義感浮出水面的過程。語文教學不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更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給予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使他們成為一個有責任心、辦事認真、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要求學生經常自評和反省,從而形成完美人格。在具體教學中如果要使這種對話外顯的話,可以讓學生開展寫日記、周記、小作文、人物點評等活動。
為使“對話式”教學順利開展,教師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真誠、信任的對話氛圍,要善于設置適當的對話話題,要以一種敞開的方式去面對學生,和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影響,使學生在對話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現自我,成長為具有能動性、創造性,富有對話理性和合作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