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摘要: “三以一化”課程體系,就是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構建綜合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作者結合所在學校的課改實踐,以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教學為例,重點探討了如何有效實施“三以一化”。
關鍵詞: “三以一化”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第一課實踐能力
享譽全球的德國校企合作培訓學生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新加坡“教學工廠”的職教模式,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職教理念,時刻鞭策著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時刻提醒和動搖著我國的職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然而,在國內各類職業學校熱衷于一系列教學理念的創新或“照搬照抄”他人已初見成效的理念時,我們是不是忘記了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不是脫離了對我們的國情、教育制度和教育對象的研究?職業教育到底是什么?應該是服務型教育,是為市場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為企業服務的一種教育。職業學校(這里主要指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培養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機構,必須更多地關注實踐方法,必須突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讓學生“求職有技能,發展有基礎,創業有潛質”的教育成效[1]。
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于2003年實行分系分級管理,便積極展開對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且在這幾年的實踐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下面筆者以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教學為例,結合課改實踐中的具體做法,與同行相互交流,談談自己的課改體會。
職業學校只有創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只有打響自己的品牌效應,只有培養出合格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與企業實現用工的“無縫”對接,才能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立足、生存和突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有針對性、有實效性的課程改革。
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是數控加工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課程之一。數控專業傳統的課程設置已與時代嚴重脫節,制約了教師的成長,束縛了學生的能力,阻滯了學校的發展,教育的最終結果是無法做到與企業生產實際有效整合,這是企業的損失,更是學生、教師和學校的最大損失。但課程體系的改革不是理論課程與實訓或實驗課程的簡單“1+1”,而是必須根據教育的性質、學習年限、學生的接受能力對課程內容做適當取舍,對學校“硬軟件”設施進行有效的整合或重構優化,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構建綜合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即所謂的“三以一化”課程體系,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靈活設計第一課,拋磚引玉定項目
《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從課程的專業角度評價出發,的確存在著些許枯燥的成分,但專業技能課程的潛在價值或影響力在于,通過教師的“導演”,可以讓“演員們”自由發揮,找到各自的角色定位,獲得某種意義的成就感。考慮到中職生學習知識結構的參差不齊,考慮到中職生明顯的職業傾向性學習興趣,能否上好專業技能課的第一講至關重要,我們要做什么呢?就是精心準備,設計組織好第一堂課,引導或激發學生主動拿起手中的鑰匙,開啟求知的大門。有一環節我曾這樣設計:有專家分析過,絕大多數人的好奇心理主要是由視覺觸發的。實施入門教學時,我一改以往空洞抽象地介紹“數控車床的主要加工對象”這一知識點,而是將歷屆(或前期同進度班級)數控加工專業學生的優秀車削作品的實物或圖片資料展出,在學生欲望被點燃的瞬間,我再展出一些有創意的數控車零件(有的取自網絡資源,有的取自假期師資培訓或企業實踐時的記錄),旨在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最佳聽課時機。
接著,便可將課堂活動的主導權轉交給學生,適當引導學生,依據圖片或實物對號入座,可自由選擇討論的方式(教師適時給出一定的參考意見),最后選派代表總結。在這個教學活動期間,教師不要對學生的思維橫加干涉,無論學生給出的答案正確與否,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是肯定他的答案,而是肯定他積極思考的態度,肯定他主動發言的勇氣),因為學生的求知欲是瞬間效應或是其他,教師的評價尤為重要。學生在這樣輕松、愉悅的心境中,無意識地主動完成了項目教學中的第一個任務——了解數控車床的加工對象和特點。絕大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師單向授課模式,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指示,這種新穎的能充當課堂主人的教學設計,會激起學生內心的動蕩,激起學生極力想證明自己的欲望,這不正是職業教育的宗旨體現嗎?
二、巧妙提煉項目或任務,發掘學生個體實踐能力差異
學生已迫不及待地開啟了“數控迷宮”的大門,那么,他是會勇往直前探個究竟,還是會在待在門口止步不前或徘徊不定呢?靠什么來幫助他做選擇呢?靠屋內有足夠吸引他的“東西”,靠老師的巧妙引導。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是一門系統性較強的復合型課程,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企業的用工需求,學生不能只是對車削編程指令的簡單“搬用”,必須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等來解決實踐問題。因此,先前的那種“純粹”的粗放型理實一體化教學課程設置或教學設計已顯現了它的弊端,我們現在的課程體系改革,就要強調真實項目或真實典型工作任務(來源于企業生產實際的工作任務)的確立,只有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當學生積極地完成具體任務(或項目),努力地思考其中的實踐性問題時,這些知識才可能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與工作任務建立有機聯系[2]。
典型工作任務的提取雖然離不開企業專家(一線技術骨干、班組長、車間主任為主)的深度參與,但企業專家對學校的課程設置理念,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等方面均不了解,所以,真正要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就必須依賴我們的“一體化教師”或“雙師型”教師去理解、提煉、精心組織和安排這些任務,將它們針對性地轉化為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在整個項目(而非某個單一工作任務中)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合作,讓學生積極主動起來,讓一體化教學“活”起來。
“三以一化”課程體系的設立宗旨就是為了徹底打破傳統教學的唯結果論,為了找到有效的理實切入口或結合點。因此,本著遵循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則,教師不能在給學生布置完項目或任務后,就完全交由學生“自由”發揮,而是必須多加關注學生在整個項目或任務學習過程中的點滴變化,堅持多元化價標準,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課程的催化劑,使中職生燃起自信心和勇氣,提升自身的綜合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高軍.項目一體化教學貫穿人才培養始終[J].中國教育報,2011.9.
[2]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