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春
摘要: 教學需要有效的預設,預設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支持探究活動的順利展開,預設應簡繁適當有彈性空間。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學有效預設學習材料
教學需要有效的預設。沒有預設的教學是一種放羊式的教學,而過度預設則會剝奪學生思考與成長的權利,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生態課堂的預設要求以開放的心態和開放的思維設計出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在課堂上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有選擇地、動態地執行。較之傳統教學預設,這種預設會更具人性化,會讓執教者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
預設離不開材料,數學學習材料好比承載數學知識的船,它是學生理解數學、掌握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數學價值、確立數學觀的重要支撐。材料的預設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對數學的理解程度,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能的發揮,以及學習的效果。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材料預設呢?
1.預設中組織學習材料要能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要讓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充滿誘惑和吸引力。
學習材料應貼近學生生活、充滿趣味并具有挑戰性,這一點已經由無數成功的教學案例充分證明。因此,在選擇教學材料的時候教師要更多地將目光投向學生的生活,努力挖掘那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同時又隱含著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規律的實際問題來搭建數學學習的知識大廈。如教學八年級“坐標與函數”知識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坐標與生活的聯系,理解坐標的意義,我引用了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故事生成預設(播放視頻):當王成高呼“向我開炮!向我開炮!”時,遠在大山深處的炮手是如何能將炮彈發送到王成所在的位置攻擊敵人呢?在同學們被王成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感動時,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探究其中隱藏的平面坐標知識的興趣,為理解和掌握平面內一點可由一對有序實數確定打下了基礎。
2.預設中組織學習材料要能支持探究活動的順利展開,在沒有實施教學之前,學習材料只是零磚片瓦——為教學的進行提供可能。
只有將這些“死”的磚瓦變為可供學生剖析、重組、演繹的“活”材料,才能將數學知識本身所承載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數學情感釋放出來。將“死”的數學改造成“活”的數學,就要把“書本上”的數學變成“生活中”的數學、把“專家”的數學變成學生自己的數學。如初中數學中的“坐標”教學很多學生都覺得乏味抽象不易理解。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坐標的意義,我把班級座位按八列七行均勻排列,用兩根帶箭頭的繩子(拉直)分別表示X軸和Y軸,按同學所在行和列建立坐標系。這樣,每位同學都變成坐標系中的一分子,死坐標“活”了,理解概念、描畫圖形、解決問題從此變得輕松自然。
3.預設中組織的材料應簡繁適當,不宜太簡(簡單說理不明),也不宜太繁(繁、亂沖淡主題)。
要盡可能保證材料情節清晰、準確、簡練,以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和時間對問題作深入有效的研究探討,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習他人無可厚非但不能為名所累,更不能被他人的光環所困,應透過現象看本質,將“他山之石”為我活用——就像張無忌學太極,最高境界是:忘記招式抓精髓,隨勢而動得神功。因此,選材不在于情節是否熱鬧,而在于簡單有效——情節是表象,表象掩蓋下的數學本質才是我們的最愛。身為教師的我在設計教學時堅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而不是到報刊、雜志之中去網羅材料,也不是簡單地將他人的成果生搬硬套,使之變成“四不像”,以致學生思維混亂,教師顧此失彼。
4.預設中組織的材料要有足夠的彈性空間。
有的教師害怕學生能力不足,教學中過度鋪路——把大材料拆成小問題,再由一連串小問題一步步地走向目標,讓學生很容易得到答案。表面看學生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其實不然,這就像媽媽嚼碎了饃喂孩子一樣——學生根本沒有得到充分的思維訓練,學習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情感也沒有得到升華。有的教師正相反,過分夸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對材料進行科學的整合,也不為學生做鋪墊,以致給出的問題太大、太難,讓學生無從下手。這樣同樣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八年級“三角形中位線”一節復習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題組系列:
(1)三角形有幾條中位線?請你在圖中畫出來。
(2)圖中有幾個平行四邊形?說說你的理由。
(3)圖中原三角形被分割出幾個小三角形?它們全等嗎?為什么?
(4)處以中間位置的三角形與原三角形在面積、周長上有何關系?
(5)最上面的三角形通過怎樣的變換可以得到其他的三個小三角形?
(6)我們稱:“順次連接三角形三邊的中點所得的三角形為中點三角形。”設原三角形周長為m,面積為s。若取中間中點三角形三邊的中點并順次連接,則可得到第二個中點三角形,依此類推,第n個中點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這組題內容豐富、梯度適宜易于操控,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間,同時又較為全面地整合了相關的知識,既引導學生復習了相關的基礎內容,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教學韌性十足。優秀的預設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材料做針對性的處理,還學習以原生態。預設應既能為學生明確探索的目標,又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過程;既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答案(再發現),又能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充分顯示其自主性、創造性(再創造),提高探索能力、培養協調與合作能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有效地預設才能成就高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