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立英
摘要: 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語教學中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下,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研究課題,通過查閱、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教師以其廣博的專業知識,隨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要求是對英語教師的巨大挑戰,也會提高英語教師個人從教水平和專業素質。高校英語教師采用研究型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研究型、創新型人才,而且對自身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研究型教學模式創新型人才高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
2004年,新的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對廣大高校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應注重學習專業知識,了解相關理論,培養科研意識。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過建立研究型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專業化發展水平,從而促進高校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Freeman(1989)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不斷做出決策的過程,決策的制定主要基于4個要素。它們分別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意識(awareness)和態度(attitude)。他認為除了知識和技能之外,態度和意識是教學中最根本的中心,只能通過“發展”的方式完成才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反思。
吳一安(2005)認為:“新的培養模式要在正確教育觀和教學理念引導下,注重外語學科教學能力的培養,并在培養過程中引入促進教師學習發展的機制。”周燕(2002)確定在培訓大學教師中應該優先解決更新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改變教育模式的問題。在英語教學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也顯得尤其重要。目前我國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情況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外語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因此,高校英語教師職業本身蘊含著對教育教學研究的意義,教師應當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研究型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以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
目前的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以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而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無論問題的選擇、活動的開展,還是問題的解答,都需要英語教師的參與,但這種參與并不要求教師僅僅充當知識的傳授者,而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英語辯論會、案例教學法、社會調查、論文寫作等途徑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型教學不僅需要學生查閱、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還需要教師具備更廣博的知識,隨時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種要求是對英語教師的巨大挑戰,也會提高英語教師個人從教水平和專業素質。
研究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指教師以大學英語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將學習、研究、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在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體現始于問題、基于發現、凸顯創造性特色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講思路、講方法、講要點,而把具體的問題留給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必須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每次課后,用心設計課后作業,比如可以圍繞教材主題設計一些較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具有一種主體性的認知、表達、操作和創造能力。如在涉及某課課文中的文化背景時,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角度進行研究,廣泛搜集資料,然后上交研究報告或課堂宣讀,這些方式既把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又有助于同學互相學習,互為補充,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某一問題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任務下達之后,老師應給予具體指導,如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類似的論文,指導如何獲取所需信息等,然后指導學生設計整個過程:如誰、如何進行收集、獲取、整理、分析信息,直至最后寫出調查報告。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課文具體話題讓學生辯論,先把同學分成兩組,要求他們收集資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辯論,還可以采用創設情境,問題驅動等多樣化的形式。在研究型教學中,教師的職能將由“教”轉變為“導”。課堂教學方面,應由傳統的單向灌輸轉變為啟發互動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鼓勵質疑批判和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課外教學方面,通過實施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或參與教師課題等形式,將教學與科研真正結合起來,讓學生接觸學科前沿。通過親身實踐,擴大知識視野,獲得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基本訓練和研究技能。研究型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不限于書本、課堂,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調整內容和結構。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加知識含量,拓寬知識面,介紹學術界的研究動態,啟發學生積極研究思考。
大學英語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現、提升英語教師自我內在素質是關鍵。但是,教師素質不是自動生成的,它需要通過一定的策略來培養和造就。教師只有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才能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為此,教師應轉變傳統角色,使自己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研究性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引領者,通過設計適合的教學方案,創設問題情境,營造自由、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提倡課內外學習相結合,做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榜樣,并提供適時的指導等。外語教師可通過閱讀有關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新書和學術期刊,寫學術論文,進行反思性教學或教師相互聽課,合作上課,交換教學日記,參加教學研討活動、研討班和學術會議等。這些方式在外語教師整個職業發展方面發揮著更加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實現需要學生查閱、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以前由于條件的限制,信息來源較少,即使能找到一些材料,也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而且信息不夠新。現在,由于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全面、豐富的資源保障。網絡資源不僅量大,而且時效性強。在網絡上可以閱讀最新原版英文學術文章,接觸到最新的研究材料。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研究型教學不僅必要還完全可行。
開展研究型教學能夠培養英語教師先進的教育觀念,把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同時,開展研究性教學,能夠培養具有較強的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能夠善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在專業理論指導下針對問題進行研究,把握一般規律,并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求得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在教育實踐鍛煉中提高,而且,它又是教育實踐得以向更高形式發展的條件,兩者相輔相成。另外,通過推廣研究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廣大英語教師意識到他們的教學工作能夠促進職業發展,從而具有較高的尋求職業發展的興趣、愿望和積極性,意識到自身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Lange, D. E. A Bluepri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A]. In Richards Jack, C. & Davi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5-268.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19-34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7:1-7.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
[5]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6]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吳一安.優秀外語教師專業素質探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
本研究受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2010年度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