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毅
國內政策的強力支持、資本市場的利好頻出以及歐美經濟不景氣,國內IT企業正掀起了“雙峰潮”:一是A股上市潮,二是回歸A股潮。在雙峰潮的效應下,使得我國IT企業IPO融資規模及企業占比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企業A股IPO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
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IT企業境內外IPO(企業股票上市)融資金額之比已大幅高升至14.6倍,與2007年的0.9倍形成鮮明對比,創歷史新高。而自去年8月土豆在美上市以來,只有唯品會一家在今年3月成功赴美完成IPO,但表現十分慘淡。
今年1—4月,A股IT企業IPO數量已達到20家,在今年全部完成首發的87家企業中占比高達31.7%;合計融資達107.5億元,占到今年A股IPO融資總額(626.3億元)的23.2%,而同期中國IT企業境外IPO融資金額僅為7.3億元。同時,IT企業在A股倍受投資者的熱捧,遠方光電、人民網分別以51.72倍、46.13倍的近期較高IPO發行市盈率完成首發,藍盾股份等也創出今年以來新股上市首日最高漲幅,飆漲93.6%。
專家預測,未來IT企業A股上市潮、回歸A股潮或更為強烈。根據證監會公布的A股IPO在審企業名單顯示,截至4月19日,已申報A股IPO企業數量達到661家,其中IT企業達到146家,占比高達22.6%;而目前已過會及已核準發行的IT企業為18家,占所有已過會及已核準發行企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至23.1%,超出了以往IPO融資的重點行業制造業、能源及礦業等。
內外冰火兩重天,IT企業熱衷A股上市
曾幾何時,在紐約、倫敦、法蘭克福等城的證券交易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是許多中國IT公司首選與夢想。那么如今國內IT企業為何冷淡海外IPO,熱衷A股上市,甚至紛紛“海歸”國內A股?
經濟政策的扶持、A股市場利好的頻出,讓國內IT企業轉而更多地開始尋求A股上市機會。隨著證券會新主席郭樹清大刀闊斧的改革——強制現金分紅、引入養老金等長期機構投資者、打擊內幕交易、降低證券交易成本、在創業板基礎上推出新三板,A股上市制度日益完善,而國家政策上對于IT行業的大力扶持,明確要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扶持小微企業上市,吸引越來越多的優質IT企業將目光重點瞄準了國內A股。去年3月,國家“十二五”規劃出臺,明確指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今年4月財政部、國稅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進一步給予IT企業所得稅稅收減免,并在資產折舊上給予優惠年限,鼓勵IT產業結構升級和創新發展。
投中集團分析師李玲則指出,受到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衰退影響,歐美證券市場不振,加之中概股頻現信任危機,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資本市場對中概股屢舉紅燈,中國IT企業海外IPO舉步維艱。不但海外難于上市,反而讓已在海外上市的不少國內IT企業萌發退市念頭。據悉,去年有超過一半的中國概念股公司股價跌幅在50%以上,這令許多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大為不滿,認為沒有反應上市公司應有價值,接連發布公司私有化方案,尋求從美國股市退出。
2月14日,盛大(SNDA.NASDAQ)宣布,公司特別股東大會多數股東投票贊成、批準了CEO陳天橋擬以23億美元收購盛大在美發行的社會公眾股份的提議,退出美國股市。而在3月12日,優酷網(YOKU.NYSE)與土豆網(TUDO.NASDAQ)宣布以100%換股方式合并,交易完畢后,土豆網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
如今,中概股的退市名單中,正不斷地增加著新成員。據羅仕證券日前統計,從2011年至今年4月,共有近3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宣布或已經完成私有化退市,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同期中國企業在美IPO的數量及總融資額。這包括盛大網絡、土豆網、泰富電氣、環球雅思、同濟堂、中消安、康鵬化學等12家已經完成私有化交易并退市,而近期仍在進行私有化交易的,則有亞信聯創、中房信、國人通信等。羅仕證券預計,中概股私有化交易在2012年或愈演愈烈。
遭遇做空,價值難伸。事實上,即使是中概股領頭公司在美國市場幾乎也都遭遇了類似的煩惱。網易CEO丁磊就表示后悔讓公司在海外上市,使得中概股的估值處于底部。搜狐CEO張朝陽也曾在投資者會議上公開表達了對搜狐市盈率的不滿,認為搜狐的股價根本沒有反映出公司的價值。
從2011年開始,由于中概股就不被投資者關注,交易不活躍,股價一直下挫,股票估值偏低,這導致了企業不僅上市時融資有限,再融資更加困難。不僅如此,赴境外上市公司尤其是赴美上市公司,還面臨著嚴厲的市場監管與司法維權,搞不好,還會弄得“身敗名裂”。于是許多中概股公司大股東認為公司的價值沒有在市場得到真正的體現,受制重重,選擇私有化以期實現價值回歸或是一種新選擇。
不僅在美國市場,在香港和新加坡,同樣的一幕也正不斷上演。3月26日,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啟動私有化并退市進程。據統計,2006年7月至今年4月,除兩地同時上市企業外,已有26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回歸A股。傳言中H股中移動也將加速啟動回歸A股過程。
香港H股企業回A股上市,一個重要好處是可以把自己的消費者變成股東,從而可以建立更加融洽的消費者關系,另外一個重要考慮是可多開拓一個新的籌集人民幣資金的渠道,降低公司融資風險。
可以說,A 股市場的“魅力”已吸引了一批已赴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竟折腰”,回到A股的懷抱。
“歸”之路并不平坦
選擇新地方,再次上市,作為提升公司價值的一種途徑,將成為私有化、退市后的一種新出路。但不管是海外紅籌股,還是香港H股,回歸A股仍然有不少政策、技術與市場的障礙沒有較好的解決,監管層仍對境外公司(包括港股)回歸A股的資質要求嚴格。
境內A股上市對企業財務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比如創業板對企業有兩年盈利的要求,要做到像美國市場一樣在虧本狀態下仍然上市尚不現實。國內上市采取的是審批制,如果根據資產規模、盈利模式、可持續發展等國內上市標準,很多已經境外上市的中國多數IT互聯網公司,也未必完全符合境內上市的標準。另外,海外上市公司的換股合并,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屬性如何,均需經過雙方公司董事會、債權人、類別股東大會、股東大會的同意,此外還需獲得雙方所在地政府、相關派出機構及中國證監會的批準,時間歷時較長,有的甚至要經歷三四年才能在A股上市。
對此,盛大CEO陳天橋在有關提案中建議說,希望能擴大允許回歸的境外紅籌股上市地、注冊地范圍,并適當降低允許回歸的境外紅籌股的市值標準、盈利要求,幫助他們創造更好的經營融資環境,最終帶動整個行業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不過,對境內外的IT企業熱衷于A股上市或回歸A股,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指出,目前內地市盈率水平高于香港、歐美,在內地發行股份籌資,可以獲得更高的溢價,這對于現有股東有利。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則認為,A股市場估值整體偏高,再融資更方便,尤其是創業板、中小板市場的不少IT企業,新股“三高”發行,不僅上市公司賺得盆滿缽滿,就連公司老板、高管也都一夜暴富,成為億萬富翁,使得A股市場變得更像“提款機”,這不難理解許多國內公司樂于在A股上市,這或許是另一場“圈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