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凱
、甚囂塵上的網絡謠言
從李剛事件到小悅悅事件,從周巖事件到皮鞋膠囊事件,互聯網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信息傳播功能,使廣大受眾在第一時間內了解了太多事件的幕后。正是網絡的力量,使17歲的妙齡少女在被毀容后能得到全國人民的募捐和祝福;正因為網絡的力量,使全國人民了解了皮鞋膠囊的真相。然而,我們在慶幸自己有了一個強大輿論武器的時候,這個武器的負面影響也漸漸暴露在我們面前:貴州甕安事件中,有網絡謠言說“三名嫌疑犯都是當地領導干部的親戚”,“死者叔叔帶到警察局問話被打死”;湖北石首事件中,有網絡謠言稱,“死者是在知曉當地公安局長、法院院長夫人同永隆大酒店老板走私販賣毒品后被害的”;浙江“錢云會”案件中,有網絡謠言說“錢云會是被謀殺的”……一個又一個假新聞混淆了大眾的視聽——網絡謠言,甚囂塵上!
“網絡謠言具有隱蔽性、炒作性、攻擊性、報復性、宣泄性、誘惑性、強迫性等特點,已成社會‘毒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我國的網絡文明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網絡謠言很容易成為污染網絡環境、敗壞社會風氣、擾亂社會秩序、引發社會震蕩、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以訛傳訛,誰為網絡謠言提供了溫床?
網絡謠言如此泛濫,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失衡、糾結的社會輿論現象?又是什么讓這些昧俗、扭曲的言論有暗潮洶涌之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業炒作的推動。當前,相當一部分網絡謠言滋生于企業的炒作。而企業炒作與企業的發展、企業的市場推廣密不可分。一些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擊敗競爭對手,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加快企業的迅速成長,不惜違背傳統的社會公德,將互聯網變為“輿論槍炮”,制造假新聞,混淆公眾的視聽。2011年9月29日,3Q大戰的終審結果出爐,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宣布,騰訊公司勝訴。而這件事的背景是,奇虎360公司,利用微博、公司官網等其他各種媒體,詆毀騰訊QQ,造謠QQ侵害用戶隱私。其出發點很可能就是通過打擊對手,促使自身的發展。
第二,意見領袖責任的淡漠。意見領袖在網絡輿論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微博中知名的意見領袖的粉絲可以達到幾百萬甚至幾千萬。這樣一些意見領袖很可能就能主宰某個事件的輿論導向。然而,一些意見領袖的社會責任感可能不高,在網絡上散布一些謠言,接受謠言的網絡群體就能達到成千上萬,再加上網民對意見領袖的盲目崇拜,謠言也就自然而然被信以為真,并被廣泛轉載、分享,并最終在全國蔓延開來。
第三,社會公眾的盲從。“三人成虎”“以訛傳訛”,網絡謠言散布的關鍵在于“傳”,而推動網絡謠言傳播的主體無疑是社會公眾。任何情況下,社會公眾都會存在盲從的心理,在信息泛濫的網絡環境下,更是這樣。很多網民缺少獨立的思考,或者根本就不思考,盲目聽信一些小道網絡謠言,使小道網絡謠言成為冠冕堂皇的“真實信息”。甚至在傳播過程中無限夸大,信口開河。例如,山西地震謠言就是由一人將道聽途說的消息隨手編發成“你好,二十一號下午六點以前有六級地震注意”的手機短信進行發送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事實被一再夸大,最后演變為“山西太原、左權、晉中、大同、長治地震死亡100萬人”的帖子。
第四,社會心理的扭曲。社會中存在有少數對社會不滿的個體,利用了公眾的獵奇、從眾心理。因為受成長環境、教育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當前社會中仍有個別人的心態極不正常,他們對社會某一現象或群體持有不滿情緒。這些人一旦看到或聽到一些不合理、不公平事件或現象,就緊抓不放,見風是雨,利用公眾的獵奇心理將事件或現象搬上網,并對事件(現象)進行加工、捏造,或歪曲事件,或添油加醋,以發泄不滿情緒,抨擊世道。如“高州市工商人員打死高考學生”網絡謠言的造謠者之一李某,在聽到原始事件后,就將事件搬上了網,并編造了“二中一學生和母親到市場賣菜,剛賣得3元錢,便被市場管理人員催交稅款,因交不起而被市場保安拉到保安室毒打,學生母親在找來學校校長幫忙時,其兒子已被打傷,在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內容,以抨擊市場保安和當今世道。
第五,國家法律、政策的不健全。互聯網傳播媒介是一個新興的輿論傳播工具,再加上互聯網網絡傳播工具的不斷變化、更新,國家法律法規、政策機制在這一領域必然存在很多漏洞、問題。正是由于國家法規政策的漏洞,使很多網絡推手在散布謠言時肆無忌憚、百無禁忌。法律給予的相關處罰遠遠小于其散布謠言所獲得的利益,甚至一些通過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分子逍遙法外。
第六,網絡媒體本身的特點。網絡具有一般媒體介質不可比擬的開放性、互動性,網絡謠言的滋生、傳播環境“良好”。網絡是一種開放性、互動性很強的媒體,特別是BBS、E-mail、OICQ、Blog(博客)等網絡工具,它們提供了一個允許人們以匿名身份自由發表言論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發表個人見解,與他人互動交流(灌水)。這給網絡謠言的滋生、傳播提供了“良好”環境,使網絡謠言可以輕易地在BBS、E-mail、OICQ、Blog等多個網絡工具上流傳。一些原本十分荒謬的網絡謠言,一旦在不同的網絡工具間流傳,并經多次轉貼、加工后,就會變得“真實”、“可靠”和“生動”。
、消滅網絡謠言從何做起
第一,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中國互聯網行業及網民網絡行為一直以來以法律不健全而被人們詬病。因此,整治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必須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另外,還要將相關責任落實到位,由政府的某一部門專門整治網絡環境。對于網民行為情節過于惡劣的,有必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其實,國外這方面法律法規管理體系已經相當健全,以新加坡為例,1996年,新加坡廣播管理局被相關法規授權管理網絡信息。2003年,根據修改的互聯網相關法規,新加坡媒體發展管理局接替廣播管理局,履行網絡信息管理的職能。該局鼓勵網絡行業建立自己的評判標準。如果發現網絡謠言,該局會適時查處,嚴重造謠的還會被以誹謗罪起訴。
第二,網站媒體應該主動承擔相關責任。作為信息發布載體的網站,有責任發揮謠言過濾器的功能,必須承擔保障自身平臺所發布信息真實性的責任。從近期網絡謠言的泛濫狀況看,大量的網站顯然未能履行自己的責任。因此,政府應該出臺一些強制措施,強制網絡媒體履行其應該履行的網絡謠言過濾義務。
第三,加強網民教育。理性的公民教育是促使最大限度減少網絡謠言存在的長期路徑。互聯網造謠、傳謠、信謠現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國對理性網民教育和養成的不足。正是理性價值判斷的缺失,才會有大量的網民在接受信息時不加選擇或沒有能力進行理性選擇。因此,要切實防止網絡謠言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最終需要我們培育理性的公民和理性的網民,使網民在面對大量的信息沖擊時不致迷失自己,不致受到欺騙和蠱惑而不自知,使網絡謠言能夠在不盲信盲從的受眾面前不攻自破。
“對待網絡謠言,全社會應該同仇敵愾,達成零容忍的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莫紀宏表示,謠言是社會公害,與每個人有關。因此,消滅謠言必須從全民做起,從網絡媒體做起,從政府做起。動員全民的力量,網絡謠言問題才會得到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