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榮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和諧教育”的解釋——人的活動有兩種職能: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是人的自我表現,個人的世界觀、信念、意志力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和諧教育”就是把學生的這兩種職能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二者都得到均衡的發展。現實的外語課堂教學恰恰忽略了上文提到的第二種職能,尤其忽略了“人的自我表現”“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實質上是忽略了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的互動。當代語言教學的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個人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這種構建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該理論的核心是教師、學生、任務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相互需要,相互促進。具體地說,“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處于系統中心,而“教師”、“任務”和“環境”構成學習的中介因素和外圍環境。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增強,職校外語教學面臨著如何改變職校的學生不重視外語學習、外語學習情況不理想,學習動機不明確等現實情況,因此在職校外語教學中要認真實踐“和諧教育”思想,圍繞外語課堂的互動,建立一個和諧的動態系統,提高外語教學效率,促進職校生的和諧全面發展,培養職校生的終生學習的能力。
一、職校外語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中介作用,促進語言教學的教育性。
“教師應該通過實踐和反思,形成學與教的認識和理念”從而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能力,提高效率。在職校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用自己的語言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恰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過程中的自控能力。教師通過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良性互動,促使學習過程富有教育意義,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培養積極情感,增強需求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他們自我實現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二、重視職校學生的情感和需求,增強外語學習興趣,提高外語學習效率。
忽略學生學習的情感需求是職校外語教學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激發成就感和自豪感,促進參與欲,促進積極的情感態度的培養。愛護、尊敬與信賴孩子是教好孩子、獲得他們積極情感的重要條件。要激活學生的語言學習內在知識系統,使學習成為充滿活力的互動過程,首先要把情感和認知過程有機結合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運用情感激勵的方法,培養學習熱情,才能打破職校外語教學的低效,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其次,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職校學生的興趣、需求和愿望的基礎上,安排他們的課堂活動,不斷地使他們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學習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習外語的興趣。
三、實施任務教學,聯系學生的真實生活,合理設計語言任務。
“任務”泛指在課堂教學中為推進學習過程而要求學習者做的任何事情。“任務”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樞紐,因此在職校外語課堂教學中要強化任務的作用,積極實施任務教學。設計任務時要提供給學生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景和語言形式要符合語言實際功能和語言規律,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源自生活的真實任務有時可能與課堂教學內容并無直接的聯系,教師在不能直接選用真實任務時,要對源自生活的任務加以設計,使其成為可以在課堂上展開的、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的任務。教師設計的任務應保證有足夠的信息空白區或信息差,一定要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學生間的合作學習獲取信息才能完成任務,從而達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的目的。
四、重視環境的作用,倡導合作學習,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生生關系,促進課堂的互動。
在職校外語教學的課堂上應營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互動的外語語言學習環境。
首先,促使學生主動地根據自己從前的背景知識和經驗建構新知識體系,養成用外語交際的習慣;要和學生一起創設出真實的外語情境,以利于最恰當的語言信息輸入,如設計職校學生感興趣的面試、工作交流等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和感興趣的情景,讓學生在師生與環境的互動中建構知識體系;第二,學習是社會已定義的知識和價值的共同建構,通過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進行。創造一個合作學習的環境,幫助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相互學習、相互傾聽,使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讓學生在與人交往與互動中完成學習任務。第三,建立課堂上和諧的人際關系,即師生、生生之間的互相信賴、互相支持的良好的互動關系。陶行知曾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因此,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互相感染的效應,從而使教師的教誨暢通無阻地滋潤學生的心田。同學間良好的交往關系是一種彼此心靈相通、互相悅納的人際關系,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的語言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潛移默化地增強,從而促進學習中互動,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滲透語言學習策略包括元知策略的教和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的火花。學生的學習應是積極主動的。在學習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離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學生”既然作為知識建構的主體,就必須成為自主學習外語的知識建構者,通過“自律、自我、自信、自主、自擇和互動”的個人化和個性化學習實現學習的成功。在教學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明確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學信息資源激發、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促進學生學習。這種主動性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外語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獨立主動進行外語學習活動的能力,它需要職校的學生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確立學習目標,用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元認知策略實現學習的目標。因此在外語教與學過程中應積極地結合外語學習材料和內容,通過課堂教學把規劃、監控、評價、矯治等元認知策略傳授給學生,使他們自覺運用,如課前充分預習、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反思自己的自主學習方法、課后自覺甚至超量完成作業,客觀評價學習結果,及時進行矯治,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攝取知識,努力提高外語自學能力等。外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能夠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效率、效果和水平,養成學生實際的技能和能力,進而對課堂教學起促進作用,同時為職校生今后的生存發展與終身學習的需要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
[2][英]威廉斯(Williams,M.)等著.劉學惠導讀.語言教師心理學初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0,第1版.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19-27.
[4]束定芳,王惠東.外語課堂教學功能的重新思考與定位.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
[5]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一版:51-55.
[6]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