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梅
摘要: 學校的晨練跑操總是存在一些消極的現象,如何改變這一現象,讓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動力呢?作者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實踐,總結出一些方法把思想教育與運動實踐不露痕跡地結合,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關鍵詞: 跑步排頭理論共振效應落后心理糖果效應
一、排頭理論
通過學校的晨練,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跑在最前面的學生隊伍始終都很整齊,大個子學生跑在后面,時間長了,后面的學生就懶散了,跟不上或跑不齊。這種現象引發了我的思考,最終的結論是:后面的學生缺乏監督機制和競爭意識、危機感和進取精神。前排的學生認為自己總是處在老師的視線之內,老師關注的目光更多,為了得到肯定,總是嚴格要求自己。而跑在后面的學生正好相反。由此,聯系到學習和工作,發現這的確是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平時就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一旦進入前幾名,總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因而產生危機感。接近前幾名的學生也看到了希望,一種奮發向上的激情油然而生。為了在老師和學生的眼睛里找到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他們把這看成是對自己的監督和鼓勵,于是好的更好,往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為不敗的英雄。而后面的學生由于老師關注的目光相對偏少,沒有危機感,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慢慢消散,形成惡性循環。我在班會上讓大家對照自己和別人探討是否存在這種現象,如何對待、如何糾正。這以后,在跑操中,我經常變換所處位置,讓每一排的學生都感到我的注視。在班級管理中,我也經常調換學生的座次,既不貼標簽又不排名次,經常改變學生的工作職務,更換干部人選,目的是消除學生的落后心理,把學生推到前場,推到排頭,推向成功,讓不服輸、危機感、進取心內化為學生永遠的品質。
二、共振效應
我還把集體主義教育融入跑步之中,先讓大家思考為什么解放軍戰士的隊伍整齊,即使路途再遠,他也顯得很輕松。然后,讓全班保持步調一致,跑一里多路感受一下。當學生懷著新奇的念頭、踏著整齊的步伐前進的時候,當其他班的學生還有晨練的人們投以欣賞的目光報以嘖嘖贊嘆時,學生們精神煥發,斗志昂揚,跑得更起勁了。
事后我告訴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這種效果叫做“共振”。共振現象產生后,人們的身體機能隨之改變,全身器官自動協調運動,因為不需要人為地加力和過多釋放儲存的能量,能量就不會消耗太多,所以不會很快感到疲勞。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講,當人們積極主動地求取共振的產生時,神經系統開始發揮作用,激發各運動器官的活力,釋放能量供應軀體運動,這時身體各部分容易協調,能量消耗少,人不會感到疲勞。還因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積極興奮的情緒互相感染,消極的影響幾乎等于零,所以做事容易成功,這就是集體主義的力量。
當我說完后,學生不禁點頭稱是。接著我說:“我們是不是應該發揮集體主義精神?”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是?!?/p>
把思想教育與運動實踐不露痕跡地結合,學生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落后心理
又有一天,幾個學生掉隊了,我有意放慢腳步按他們的速度前進。結果,我們和大隊的距離越拉越大,這時我說:“人家都在跑,咱們也在跑,可是距離越來越大,什么原因呢?”
有一個學生回答:“他們跑得快?!?/p>
我說:“只是這一個原因嗎?人家跑得快,那我們呢?我們還在任自己的性子、還按原來的速度跑,當然要落后了。學習也是一樣,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進取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不能與別人一道前進,別人在努力前進,而我們還在原地踏步,那么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要事事落后,越來越落后。你們說是嗎?還有一點,我們就真得比他們差,跑不過他們嗎?千萬不要自欺欺人,說什么我要跑起來,肯定比他們快,肯定能趕上他們?!?/p>
終于,兩個平時我行我素的學生意識到我是在暗示他們,從而一言不發,腳底加勁,往前趕去。
四、糖果效應
在短短的十幾分鐘跑操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有的中途會找借口下隊偷一下懶;有的精神萎靡不振,像打敗的士兵。如何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正確面對跑操,精神抖擻地跑完全程呢?我想起了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糖果效應”。在班會課上我給學生講了這個故事: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我先讓學生思考:如果是你們,你們將如何選擇?接著告訴學生實驗結果:2/3的孩子選擇等20分鐘得2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為了熬過20分鐘,不少孩子想到了一些方法:有的把眼睛閉起來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有的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有的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覺。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里了。但是——經過12年的追蹤,凡熬過20分鐘的孩子,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樂于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塊糖的孩子,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神經質,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等等。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后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在“糖果效應”中,4歲的孩子雖然經過了煎熬,但他們不僅收獲了糖果,還收獲了意想不到的品質與能力。品質與能力的鍛煉是無形的,是潛移默化的。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優秀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只要稍微堅持一下,稍微改變一下心態,收獲往往是付出的無窮大。講完之后,學生都陷入了沉思。
之后,在跑操前,我會時不時地問學生:“今天我們能吃到幾塊糖果?!碑斅牭綄W生充滿肯定地回答“兩塊”時,我知道我的目的達到了。
這幾次教育,是我的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