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摘要: 近年來高職教育迅猛發展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江蘇高職教育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但是規模的擴張并不意味著能夠真正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沒有準確的職業崗位定位,缺乏就業能力,往往不盡如人意。本文以江蘇省高職教育為特定的研究對象,指出高職教育定位和發展上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改進措施,為實現江蘇省高職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 高職教育定位發展
1980年全國第一所由中心城市創辦的職業大學——“金陵職業大學”誕生于南京,隨后全國第一所由農民創辦的縣域職業大學誕生于張家港——沙洲職業工學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江蘇省各地紛紛建立由各地方政府主管并大力興辦的職業大學。目前,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數量、在校生人數、人才培養規模均居全國之首。現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124所總數的65%,大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勢;有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院7所(排名全國第一),省級示范院校13所,國家骨干建設院校8所,是全國數量最多的省份,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主動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終身學習需要的、與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新體系。
雖然江蘇省高職院校的發展可以用“遍地開花”來概括,但當前江蘇省高職教育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如: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以及運行機制還不能滿足當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綜觀這些問題,主要還是在高職教育的定位和發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江蘇省高職教育定位和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高職辦學層次定位不準確。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江蘇的高職教育存在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楚的問題,譬如,既有專科的兩年制,又有中專三年加大專兩年的三加二制。在辦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科性,強調專業的設置學科的配置向本科院校看齊,然而不注重技能培養,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很少,技能實踐課課時少,現有的實訓基地建設嚴重不足,有盲目攀高升格和辦學向學科型靠攏的傾向。
2.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教育,它強調的是崗位能力的培養,其培養出來的人才應是具有一定理論知識水平和較強崗位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江蘇省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模總量已經不小,但專業特色、人才規格等方面,結構性短缺,特色不鮮明,已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高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缺乏市場導向性,與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需求“錯位”。經濟管理、計算機、文秘等熱門專業“遍地開花”,專業設置追求低成本、短期見效性。二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缺乏。在蘇南地區高級技能人才的供求比是l:7,目前在蘇州、無錫等經濟發達地區,高級技能人才的工資報酬超過了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工資報酬。
3.教育教學模式的定位不準確。
教學模式是培養目標的實現方式,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當前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模式中除了存在模式單一和教學內容陳舊外,還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定位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由于沒有做好專業設置的準備,新建立的專業沒有時間去做調研,也沒有師資開展專項研究,它不可能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定,更不可能具體規定日常教學中可能涉及的所有知識點的要求,其結果就是降低了人才培養的檔次。二是實踐環節的教學沒有得到重視。很多高職院校沒有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去組織教學,不以滿足職業崗位和技術領域需要為出發點設置專業,而是“粉筆+黑板”式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不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了高職教學質量的提高。
4.高職教育發展缺乏與社會的溝通和銜接。
江蘇省高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高職教育沒有與社會、社區和行業形成良性循環,存在著“脫節”、“錯位”現象,缺乏一定的溝通,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主要由于江蘇省高職教育發展還沒有形成高職院校、管理部門、行業和企業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對接平臺,缺乏人力資源信息及時、暢通對接的渠道,未能形成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性和適應性,使得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在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5.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還不夠。
現在各個行業都在提整合資源、校企合作、發揮職教集團作用,實現校企雙贏,只有這樣,江蘇省的高職教育發展才會有生命力,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卻十分不易。目前江蘇有10多個職教集團,既然是集團,成員單位之間就應有相當強的股份關系,而事實上職教集團各成員單位是松散型的民間組建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究竟應擔當什么角色,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鑒,又沒有具體的法律條文指導。校企合作中企業從國家得不到利益,學校又總是囿于資金的缺乏,企業和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就處于一般層面上的對接,沒要達到“深度合作”的效果,更談不上合作的廣度。
二、江蘇省高職教育定位和發展對策
江蘇省在“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提出: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進一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及行業、企業發展需求,調整優化高等職業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提高專業和行業的吻合度,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在定位和發展上采取以下對策。
1.明確高職教育未來發展定位。
高職教育要想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教育市場中生存下去和成長起來,必須先找準自己的定位區間和發展空間,才能找到生存和發展的契機。首先,高職教育屬于能力為本的教育,它是為學生進入現實和未來市場就業或創業準備的教育,根據其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應定位在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基礎、發展有空間的位置上,這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顯著區別。其次,高職教育應當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在專業設置上應開發適合江蘇省經濟發展需要的有特色的課程,在設置專業時要充分考慮到此前的專業,盡量做到既不重復而又能相通,以利于資源共享,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在適應市場需求以后要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設置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主動適應,因需而變。專業應該是“寬”、“窄”并存,職業特色要鮮明并應側重強調它對市場的適應性。
2.推動江蘇省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提高教學質量。
根據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理論,合理配置資源是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目前江蘇省高職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必須整合現有資源、拓展潛在資源。面對內涵式發展的迫切要求,江蘇省高職院校應把有限的人力、財力集中到改善辦學條件及提高師資質量等方面,以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發展的中心工作,這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和根本。同時政府應該加大高職教育投入,調整普通高等教育與高職教育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適時合理地加大財政撥款中高職教育經費所占的配額比例,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公平競爭條件。
3.堅持產學研結合,擴大校企業合作。
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養高職高專高級實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江蘇省高職院校的產學研結合,可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產教雙方對產學研合作教育要有統一認識,調研分析區域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狀況明確雙方共同發展的內在需求。二是明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專業的設置、培養目標、培養計劃的制訂、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安排等。三是建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組織機構,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教學過程的雙向調適,探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各種實現形式。
正是在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過程中,才可以有效地促進校企合作。針對已有的一些校企合作經驗和嘗試,江蘇省高職教育發展中的校企結合可采用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舉辦校內企業培訓中心。企業依賴學校形成自己的培訓機構。二是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這是許多高職院校都在實施的普遍形式,把教學延伸到企業,讓學生貼緊生產第一線,著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鍛煉。雙方通過建立“實習基地”的形式開展盡可能廣泛的合作,互利共贏。三是聘請企業界專家、知名人士充任學校兼職教師是校企合作事半功倍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使得學校延攬了一大批各類型專家級人才,縮短了學院與社會的距離,接收到大量最新、最權威的信息,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不僅是一項教育發展任務,而且是一項長遠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江蘇省高職教育必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準確定位教育目標,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滿足企業的需要,這樣才能獲得自身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姚紅.高職教育辦學定位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9.02:83-85.
[2]李家瑞.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3:74-79.
[3]蔣秀姣,宋偉奇.再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方向[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