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英
摘要:自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兩年多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推進較為順利。兩會期間,人民幣國際化再次成為熱點被世人所關注。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又迎來了諸如倫敦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國內政府不斷推出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新舉措等新的機遇,但我國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冒進,應該穩步推進。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機遇策略
我國自2009年7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兩年多來,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了非常令人可喜的成績。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與18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跨境人民幣交易業務,現有賬戶下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達到2.5萬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了394%。到2012年3月份為止,中國已經跟19個國家建立貨幣互換16000億貨幣。
與此同時,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政策保障也陸續出臺。2011年8月,香港被明確授權為惟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目前,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已占全部香港銀行存款的10%左右,成為 除 港 元 和 美 元 之 外 的 第三大貨幣。共有超過80家機構在港發行了106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2012年1月,國家發改委又發布“十二五”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提出上海力爭到2015年基本確立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行規模,也在2011年達到1700億元人民幣,已經接近除了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美元債券的總量。
由此可見,人民幣國際化推進是較為順利的,而且,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機遇,我們應該抓住機遇,繼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一、人民幣國際化新的機遇
(一)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及其國際化的信心很足,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需求強烈。
市場走勢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的心理因素有關,如果人們對一種產品很有信心,那么,它的發展也就較為順利,人民幣國際化也如此。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債權國,中國未來20年的經濟增長前景依然可期,這將支撐各國政府和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充滿信心,為人民幣國際化增添強勁的動力。
1. 倫敦成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根據人民幣最終將成為全球主要國際貨幣的大趨勢,人民幣國際化不能僅僅依靠開放境內市場,發展離岸市場是非常必要的。
倫敦時間4月18日,匯豐銀行在倫敦發行了第一只人民幣債券,主要針對英國及歐洲大陸國家的投資者,總規模預計為10億元人民幣,倫敦成為繼香港之后的第二個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
倫敦是國際上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每天的交易量占全球的1/3,人民幣在倫敦市場上資金池的建立和交易活躍度的增加,反映出人民幣越來越被國際市場上的投資者所接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此外,新加坡也在爭取成為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雖然官方沒有公布人民幣存款數據,但是市場估計人民幣存款也可能達到了500億至600億元。日本企業在東京和其他海外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已日趨活躍,日本政府也宣布將外儲的一部分投資中國政府債券。韓國、臺灣也在競相打造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法國也表示希望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處于優先位置。
隨著人民幣接受度的提高和海外現匯市場交易的活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將更加普及。境外離岸市場人民幣資金池和交易活躍度的擴大,表明國際投資者對于人民幣的認可度明顯提升,對人民幣及其國際化的信心更足。
2.發達國家的示范效應。2011年的最后一周,中日兩國首腦圍繞著人民幣達成了一系列共識。經雙方協議,兩大經濟鄰邦將在投資和進出口貿易領域,擴大人民幣的使用。除了日本企業可在東京和其他海外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之外,中國金融監管部門也將允許具有政府背景的日本政策性銀行,在中國大陸試點發行人民幣債券。而且,日本獲準購買650億元人民幣中國國債。對于正在國際化進程中的人民幣來說,由主要經濟體國家在外匯儲備中持有人民幣,這還是第一次。這也將使其他國家對人民幣更有信心,對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應。
此外,3月22日,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300億澳大利亞元。此舉將推動大宗商品的人民幣計價,有助于“輸出人民幣”。 這些人民幣中的相當部分將留存在境外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以幫助提升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流動性,并推動由流動性支持的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的交易。馬駿認為,這是第一次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簽署的本幣互換協議,表明了部分發達國家對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的需求和對人民幣本身的信心。
(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斷增強
人民幣正被更多國家納入到其儲備貨幣籃子中,包括日本、尼日利亞、馬來西亞、韓國、柬埔寨、白俄羅斯、俄羅斯和菲律賓、泰國、智利和冰島等國在內的眾多國家已在計劃或者已經將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如果人民幣資產能在官方外匯儲備中占有一定份額,更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此外,雙邊本幣互換的達成,也包含了海外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意愿,對人民幣流通范圍及國際化均有推進。除韓國、馬來西亞、香港等亞太地區周邊國家和地區外,協議方還包括新加坡、新西蘭、阿聯酋、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
(三)國內政府不斷推出新舉措,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1.資本賬戶開放方面。2012年3月,央行等六部門再次發布通知稱所有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均可開展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而不僅限于前期的365家試點企業。4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增加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額度500億元人民幣。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十二項任務,其中包括研究開展人民幣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
2.人民幣匯率改革方面。中國人民銀行14日早間宣布,決定自16日起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現行的千分之五擴大至百分之一。這是自2007年5月波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幅度的再度擴大。并且明顯增加了匯率的雙邊波動彈性,這為投資者的套利擴大了空間,有利于境內外市場人民幣交易的活躍。它標志著人民幣匯率朝著市場化的取向又邁進了一步,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
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最近再次表態:“本幣國際化不是在辦公室設計出來的,是金融危機給出的一個機會窗口。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步驟、順序我們事先無法充分準備”。是的,機遇稍縱即逝,我們應抓住機遇,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但是我們還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不能冒進,只能逐步完善相應的條件,抓住每一成熟條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一)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利率市場化改革從1996年起啟動,至今已逾15年。但到目前為止,人民幣貸款利率仍然受中央銀行的下限管制,而存款利率則受到嚴格的上限管制。利率管制已導致投資回報扭曲、資源配置低效,深化利率改革勢在必行。
1.加強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可以避險、規避政府當局的管制,而且通過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創新的金融產品不受利率管制的限制,可以助推利率市場化。
2.可選擇部分城市作為試點,條件成熟后再向全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如果考慮不周全或條件不成熟,會帶來許多問題和風險。而試點推行,一方面可以把風險和負面影響降到最小,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斷積累經驗,成功后可擴大范圍,最后向全國推行,真正實現利率市場化。
(二)穩步推進資本項目的開放
在資本項目開放上,本著成熟一項開放一項的原則,遵循:先資本流入(先長期后短期),后資本流出;先直接投資,后間接投資;先銀行信貸,后證券投資;先金融機構,后居民個人的順序穩步推行資本項目的開放。
(三)建立和完善風險監管體系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更加復雜的風險,波及面廣,因此我們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風險監管機制。
1.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完善銀行法、票據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反洗錢法、保險法、外匯管理法、公司法和證券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建立起有效監控國際資本跨境流動和金融跨境交易的法律框架和監管體系。
2.加強對人民幣流入和流出的監測。
銀行、海關,邊防檢查等部門應該加強合作,共同做好本幣流出人的統計工作。可由中國人民銀行或外匯管理局牽頭,其他部門密切配合,建立本幣流出人的監測體系,對跨境資本流動進行有效的統計、跟蹤、預測和分析。并選擇有效的風險監控指標,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模型,并建立相應的風險預警機制。
3.加強國際間金融合作。
加強與國外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合作,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通過建立雙邊或區域性合作組織、加入國際性金融組織及積極參與和履行金融監管的國際性協議等方式,實施有效的金融監管,協調貨幣、貿易、財政政策,聯合進行市場干預,建立合作監管的框架,防范金融風險。
(四)國內經濟的支持
只有繼續保持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才能增強國際國內的信心,才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愿意接受人民幣,人民幣也才能真正國際化。
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近幾年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國際競爭力還比較低。因此,要深化各項改革,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馬駿.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個瓶頸是資本管制[J].國際融資.2012,(3).
[2] 閆宇聞.危機視角下我國資本項目開放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 2012,(2).
[3] 孟元博、黃瑞萍.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探析[J].經營管理者 2012,(5).
[4] 閆立良.匯豐銀行在倫敦發行首只人民幣債券[N] .證券日報,2012年4月19日A2版
[5] 史映輝,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分析與防范[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