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政策一呼,央企百應”。龍年之初,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好戲連臺、“錢”景凸顯,倍受以央企為代表的“國家隊”的“熱捧”。
近期,國務院國資委下發《關于認真做好中央企業2012~2014年滾動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明確意見,要求主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相關的中央企業,進一步調整完善專項投資規劃,編制好企業新一輪滾動發展規劃。
企布局,軟件信息產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打開
統計顯示,經過一年的規劃與籌備,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已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目前117家中央企業依據其先天稟賦、優勢與實力,已有70多家率先大舉布局節能環保、新材料、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范圍基本涵蓋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早在2010年10月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就提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力爭達到8%左右。而龍年國資委下發的《通知》,更是凸顯新興產業重要的戰略地位,進軍新興產業的號角全面吹響。
可以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各國搶占經濟制高點的重要切入點,作為我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央企無疑更不會“甘為人后”。不少央企早已發力,抓住各地差異化發展新興產業的重大契機,全面實施對接,形成差異化、有利的競爭格局。
中國移動大力拓展物聯網、移動支付領域的業務,為企業運營管理等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撐服務;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與廣東省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積極利用其土地、政策、園區建設、產業基礎等優勢,大規模投資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傳感網、管理軟件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目前深圳、珠海在信息技術上大獲進展;中國聯通也在三網融合、下一代通訊網絡、云計算等多個電子信息細分領域大舉布局,力圖搶先;甚至連中石化、中國鋁業也表示今后將通過并購、控股等方式適當進入電子信息領域,研發應用國家地理信息系統,為全球勘探、貿易、物流等業務服務。
時下,國資委這邊是令央企“地王”退出房地產業務,搞“主輔分離”;那廂是令央企進軍新興戰略產業,抓“產新結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劇錦文認為,這“一退一進”,體現的是國資委對中央政府“轉方式、調結構”、支持高科技,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意圖的全面執行。
件信息產業規模偏小,急需央企的“強芯壯魂”
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的規模由2000年的593億元增長到了2010年的13364億元,擴大了20多倍,年均增長38%。然而,困擾著我國軟件信息產業發展的問題——絕大多數企業實力較弱、規模偏小、基礎薄弱、企業科技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應用開發水平急待提高、整體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產業鏈有待完善等問題至今仍未能根除。目前,我國軟件產業在全球軟件產業中的份額僅為6%,遠低于我國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我國雖然軟件信息企業數量眾多,但缺乏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2011年我國軟件百強企業的主營業務產值總和,還不及微軟對應的業務收入。
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大型軟件信息企業,帶動整個IT產業的發展。而此時政府鼓勵實力雄厚、規模龐大的央企大舉布局戰略新興產業,將有力改變軟件產業“缺芯少魂”的被動局面,有助于解決包括軟件企業在內等IT企業規模偏小、技術遭遇瓶頸以及企業投融資困難等問題,達到“進一步優化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環境,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培育一批有實力和影響力的行業領先企業”的目標,推動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盡快做大做強。
在賽迪管理顧問企業戰略咨詢中心研究總監吳維海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進入的企業必須具備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資金實力和市場化水平。在這些方面,大型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柱,有著天然的優勢。目前,中央企業紛紛搶灘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有約六成中央企業已實際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云計算和物聯網將與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以及集成電路、管理軟件等協同推進,成為推動軟件信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而央企進入軟件信息產業,將通過注資、合資、控股、購并、自創各種方式,積極發揮“母雞帶動小雞”的導向作用,促使軟件信息產業市場更為繁榮興旺,競爭更為激烈有序,并通過“優勝劣汰”市場規律,進一步培育一批在國內外有強大競爭力的領先企業。
企進軍新興產業,也需防范風險
一方面,在大舉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跑馬圈地上,央企2012年再出重拳,令人鼓舞;另一方面,業界對央企全面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擔憂也開始顯現:央企如何承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任、能否掘得一桶金,也令人關注。通過對70多家央企和地方大型國企進行調研,賽迪顧問機構發布了《大型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戰略研究》和《大型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戰略研究》兩份報告。
報告稱,盡管央企紛紛將新興產業列入“十二五”發展規劃,但新興產業畢竟是新生事物,風險也較大,實際操作起來依然要非常謹慎。目前央企在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存在著戰略雷同和戰略跟風的現象與問題,將會導致重復建設、競爭劇烈、產能過剩和高端人才匱乏以及考評體系缺失等風險。
同時,央企不管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上還是在生物、高端裝備制造上,抑或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上,其所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的數量與質量并不高,與美、日、德等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布局能力差距,都是在各自的壟斷行業形成優勢,其它領域行業優勢并不明顯,在信息產業上更是一片空白;二是核心技術差距,一些跨國公司壟斷了多數核心技術及基礎性研究,直接導致未來央企整體競爭能力下降,如微軟、IBM、SAP、甲骨文等幾大國際巨頭長期所形成的技術和市場的絕對優勢是央企進入后也難于破局的;三是系統性差距,主要表現央企在產業鏈配套能力上不如優秀跨國公司,而不少跨國公司早以形成多元化、一條龍的產業鏈格局;四是市場性差距,大多央企柔性不足,對市場反應速度慢,難以把握機會做大做強。
上述這些問題能否有效解決,將影響著國內軟件信息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不少專家認為,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太多賺錢的機會。在政策支持下,中央企業不應只面對國內,還需要積極地參與全球競爭合作,鍛煉在全球市場摸打滾爬的能力,才能在國際市場打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