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毅 郭華馨
題記:
如今,泉州的海鮮捕撈上岸,當天就能光鮮擺在上海的餐桌上;福州的蔬菜在深圳的超市出售時,還保持著收獲時的泥土芳香……這些都是快速發展的冷鏈物流產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冷鏈物流已經愈來愈受到各方的重視,“冷鏈物流”這個關系到百姓健康飲食,本應熟悉卻很陌生的詞匯,一下子熱度高漲。
鏈物流市場需求正火熱
什么是冷鏈物流?相關行業術語是這樣解釋的:“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最先進的冷鏈物流還運用物聯網原理和技術,通過裝入RFID射頻識別設備、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或其他方式等進行連接,接入到互聯網或移動通信網絡,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最終實現對食品全程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使其一直處于低溫可控制環境之下,更好地保證食品品質。
冷鏈物流實際上是物流業的細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個細分市場開始做大,受到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據科學檢測,溫度每升高6℃,食物中菌落總數便會增加一倍,食品的貨架期隨之減半。溫度不僅直接影響食品的營養價值,更關乎食品的食用安全。可以說,冷鏈物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全程冷鏈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通過對溫度進行監控與調控,并利用IT技術加以全程追蹤、管控,以保證其品質的優良性和安全性。
冷鏈物流市場需求的火熱,首先表現在市場的巨大空缺。目前我國冷鏈裝備不足,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據有關部門統計,農產品損失嚴重,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進入冷鏈系統的在90%以上,相比之下,我們差距太大,市場發展空間極大。其次是消費增長帶來的巨額產品流通量。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規劃院院長李錦瑩指出,我國已經迎來“冷鏈物流時代”,目前國內冷庫容量增長非常快,2009年僅為1500萬噸,目前各類冷庫總庫容量約為2000萬噸。另外,國內生物醫藥行業銷售額正不斷擴大,這無疑需要更強大的冷鏈物流系統來支撐。市場的空白,需求的日增,流通產品的飛速遞加,都給冷鏈物流帶來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對于從事冷鏈物流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市場機遇。企業迅速切入冷鏈物流領域,第三方物流公司謀求產業鏈整合,并謀求IT企業的支持,探索建立行業標準和準入機制,市場相當紅火熱鬧。
日漸繁榮的中國冷鏈物流市場,吸引了不少國外專家與企業的注意。前不久,由商務部主辦的“海峽兩岸農產品冷鏈物流研討會”在福建南安召開,兩岸業界人士、專家學者首次就農產品的運輸、倉儲、銷售、售服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探求兩岸農產品冷鏈物流對接合作的方式途徑,一致呼吁打造兩岸冷鏈物流信息公共平臺,讓農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實現冷鏈物流不“冷”,全面促進中國農產品繁榮有序健康地發展。
會控溫,積極改進冷鏈物流
我國冷鏈產業的火熱之勢令人振奮,但不少業內專家指出,國內的冷鏈物流建設剛剛起步,還存在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
首先,要形成獨立、完整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對車輛、設備、倉儲、信息化技術和從業人員以及售后服務的要求都比較高。從這一點來看,國內目前的冷鏈物流體系還沒有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其次,要加快冷鏈物流市場化的建設,吸引更多第三方企業的介入。由于冷鏈物流對車輛、設備、IT技術的高要求,造成冷鏈物流的成本較高。而在物流總體成本偏高、利潤偏低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對進入冷鏈物流領域并沒有太多興趣。但可喜的是,隨著冷鏈物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已經有一批實力較強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圣榮物流等企業開始介入冷鏈物流領域。
第三,要加強冷鏈物流軟硬件的建設。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扶持與保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冷鏈物流商標和品牌,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引進、消化發達國家冷鏈物流IT技術,加大IT技術的投入,包括項目、設備儀器、RFID等軟硬件,以及產權許可證貿易或軟件貿易。最后,冷鏈物流要廣泛興起,必須有物聯網的支撐,但作為新技術新產業,行業剛性需求尚沒有效形成,需要更多的“食螃蟹者”先試先行,發揮新技術的效益;同時作為新生事物,企業RFID的應用成本依然較高,要得到較大的發展,必須建立新的商業模式,讓產業鏈各方都有利潤,以持續推動冷鏈物流產業不斷發展。
第四,完善冷鏈物流供應鏈。以福建為例,目前福建冷鏈物流市場建設上取得一定成長,但產品的供應鏈缺乏相應的規劃與協調,存在失衡現象。例如:在冷庫建設中存在著重視肉類冷庫建設,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性冷庫建設,輕視產地加工型冷庫建設;重視大中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重硬件的投入,輕軟件建設,等等。對此,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強有關冷鏈規則的執行力,應該將關注點更多地延伸到冷鏈物流以外的領域。
來:趁熱打鐵 規范發展
雖然我國的冷鏈物流市場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與挑戰,但冷鏈物流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冷鏈物流是“一片尚未開墾的新大陸”,在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我國冷庫總容量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000萬噸,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10%以下。同時還提出,建立主要品種和重點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此政策為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崛起鋪平了道路,國內廠商須緊抓機會,建立多種組織形式并存的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長途冷鏈物流體系,將冷鏈物流的方方面面都提升,實現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的實施,進而推動海西冷鏈物流的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除此之外,要進一步促進國內冷鏈物流市場的發展,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強化食品的供應鏈標準、規則的制定、執行和監督,引導企業向正規的冷鏈物流發展;同時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積極發展和壯大自己;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建立冷鏈物流質量信息系統,從食品安全出發,通過物流信息系統為冷鏈有關方面提供準確的市場動態和信息溝通,并利用IT技術全程監控。
我國冷鏈物流產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其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內整體的物流網絡體系的健全,關系到國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餐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