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君
摘要: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討論如何提升初中學生多學科交叉題型解題能力,是教學中很重要的工作,也要求老師在這方面多進行訓練。具體題目要具體分析,在解題思路的訓練中,強化“控制變量”的思想,是凸現主要矛盾,找準分析要點,進行綜合分析,以及提高學生解題、老師分析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關鍵詞: 交叉學科物理試題控制變量
現借《數理化解題研究》雜志11期繩長建老師的《例談初中物理解題》一文的幾道題,進行“控制變量”的思路分析,并提出拙見。
一、該文第一部分例二,是一道情境創設得很好的題。
如圖,等臂杠桿兩端掛有體積相等、質量相等的空心鐵塊和銅塊,它們在水平位置平衡。現把銅塊和鐵塊分別同時浸沒在盛有硫酸銅溶液中,則發現杠桿:(?搖?搖)
A.A端下沉?搖?搖B.B端下沉?搖?搖C.先A端下沉,后B端下沉?搖?搖D.仍平衡
它很好地交叉了理、化兩門學科的杠桿、浮力、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問題,以及置換反應等問題。該文的解析結論也是對的,可解析過程中的要點沒把握好。
從“控制變量”的角度來看,先假定不發生化學變化,那么液體密度、排開液體體積相等,重量也不變,則浮力也相等,在T=G-F■條件下,T■=T■。杠桿仍平衡。
實際上,銅塊和鐵塊在硫酸銅溶液中,銅不參與化學變化,但鐵和硫酸銅溶液要起置換反應。Fe+CuSO■=FeSO■+Cu↓,而析出的銅是要依附在懸掛的鐵塊上的。并且鐵的相對原子質量56,銅為64,這樣下去,原懸掛的鐵塊在置換反應后總重量是要增加的。這是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原因。盡管置換后的鐵的密度小于銅的密度,造成體積的變化,進而影響浮力減小,但這絕對不是主要的,我在實驗中也幾乎測不出體積有什么變化。那么依T=G-F■計算分析,鐵塊掛的那端杠桿拉力增大,才導致這端下沉。
所以說,該文原編者在這里的解析上認為“鐵塊體積不斷減小,所受浮力不斷減小”的分析,顯然疏忽了銅會依附于鐵塊上這一關鍵問題,搞錯了本題要分析的主要變量。若采用控制變量的思路,則有助于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該文第三部分例3,也是選了一個很好的示例,全面考查了浮力、密度、二力平衡及中和反應等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
如圖所示,彈簧秤的示數為5牛(應加物體浸沒在硫酸溶液中),
現向硫酸溶液中滴入少量的氫氧化鋇溶液,問彈簧秤的示數將(?搖?搖?搖?搖)
A.大于5牛?搖?搖?搖?搖B.小于5牛?搖?搖?搖?搖C.等于5牛?搖?搖?搖?搖D.無法確定
其解析也很精要:T=G-F■,而硫酸溶液中滴入少量氫氧化鋇溶液會發生中和反應:H■SO■+Ba(OH)■=BaSO■↓+2H■O。不難看出,反應后該溶液的密度將減小,浮力將減小,依:T=G-F■,T將增大。
要是這解析中加入“控制變量”的思路就將更加清晰和完美了。即:若浸沒在硫酸溶液中的物體不會和硫酸發生化學反應,導致體積、質量不變化時,以上解析才是正確的。若會反應,要依反應后物體體積、質量發生的變化繼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所以,本題作為例題的命題不夠嚴密,而且在解析時,編者也未予以指出分析。
所以,本題還應加入條件:所掛物體不會和硫酸發生化學反應。
三、該文第三部分例9,也是一道學科知識交叉的題,涉及了摩擦、熔點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思考“環保”和針對目前實際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等等。
題目:“冬天,下雪天路滑,為了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人們經常采用下列兩種方法:一是在馬路上撒煤渣,二是在雪地上撒鹽,這是為什么?”
我讀后認為,其解析部分作為學生的回答,是可以的。但從老師的角度來分析,來研究,要更深更廣地看問題,才能達到“指導和研究”的目的。
從“控制變量”的角度,要區分好北方冬天、南方冬天,以及一般路面、高速公路等具體情況,需選用最佳的方法。比如:冬天的北方,冰雪厚,路面硬,天氣冷,要想用撒鹽的方法,來降熔點化雪,恐怕不行,撒煤渣的效果也許更好。
更何況現在公路運輸發達,干線和高速公路上車流量極大,在它們的碾壓下(機械能也會轉化為內能),雪是不會積得太厚的。尤其在我國中部、南方等地,用掃雪車效果會更好。若撒煤渣,反倒會成為高速公路的行車,新的不安全因素。
當然,老師還要提一下,撒鹽過多,開春化雪后,鹽滲入公路兩側的土地中,對環境的破壞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