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環
摘要: 楊絳先生的《老王》以作者一家與三輪車夫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寫老王這個底層勞動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本性的純樸善良,平淡的文字中深含的禮贊悲憫情懷和批判精神足以滌蕩人的靈魂。
關鍵詞: 《老王》禮贊悲憫批判精神
《老王》是現代作家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它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三第二單元“底層的光芒”板塊中的代表課文。在這篇散文中,作者運用樸素簡潔的語言及瑣碎平淡的敘述勾勒了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三輪車夫的形象,這種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敘述不僅還人物以真實,同時也產生了驚人的震撼效果。合上作品,你會發現一種冷冷的悲涼從心底生起,感人至深卻在不經意間。就“楊絳風格”的渾然天成而言,《老王》甚至超出了《干校六記》,值得細細品賞。
第一味,由衷的禮贊。課文寫老王,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曰“善”,二曰“苦”。老王的苦表現在:他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革”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著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爛爛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涼艱難,在生活中不但缺乏關愛而且備受他人嘲笑和歧視,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從課文寫老王的生活片斷可以看出,老王窮苦卑微但純樸善良,他性格的最大特點是忠厚老實。老王的善表現在:(1)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價相等,愿意車費半價,始終沒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計好欺負的主顧。(2)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體諒他們的困難。(3)為一個愿意坐他車的主顧裝半寸高的邊緣。(4)臨終前滿懷訣別意味地去送雞蛋和香油,卻不會表達。綜上所述,老王是一個忠厚老實而命運悲慘的底層勞動者形象。作者寫他的“苦”是要表現他的“善”。像老王這樣的人在不幸的生活中卻能不改變其善良的本性,這種品格是多么可貴。這是一個遭受社會漠視的人的善良,是真正的善良、純正的善良。作者借此展現了底層人物身上的光芒,正是他們所堅守的道德良知構成了我們社會的基石。除了對他們的敬意和贊頌,我們還能讀出什么?
第二味,深深的悲憫。老王和我是在乘車過程中熟悉進而熟識的,一個是乘客,一個是三輪車夫,一個是社會精英,一個是處于底層的社會邊緣人。然而就是這樣似乎永遠不相交的人生竟然會聯結在一起,是什么原因呢?我們無法避開其中折射出的平等觀念和知識分子的悲天憫人的情懷。老王的周圍不但沒有同情,有的卻是嘲笑和歧視,精神上的孤苦伶仃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加讓人不堪,但作者一家對待老王卻很好。知道老王眼睛不好,就送了大瓶魚肝油并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癥;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關心他的身體狀況,等等。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仁心,才能這么關心人,尊重人。楊絳夫婦出生于名門望族,自小受傳統文化熏陶,又受到西方人道主義思想啟蒙,平等、博愛思想深植于心。因此這種愛非常自然,這種人道主義精神讓我們深感佩服。
第三味,不可忽視的批判精神。文章的可貴之處絕不只是想讓我們對老王的不幸與善良表示同情或贊美,每讀《老王》,總能感受到作者在含蓄低調的文字里所蘊含的那力透紙背的自我批判。細讀文章,你會發現楊絳先生行文中對自我的審視和批判是深入骨髓的。作者將老王的“善”與他們一家的“善”仔細比較,直到逼出自已靈魂深處的“小”,實在讓人震驚。老王給人的感覺是“單純”,誰對他好,他就會盡自己的全力去回報,去感恩。當時正值“文革”期間,應該說是一個人人自危的時代,楊絳夫婦在那個荒唐動亂的特殊年代里也受了不少苦,被批斗被抄家,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人皆避之唯恐不及。但這些卻沒有影響老王對他們的態度,老王的善舉或許來自于楊先生夫妻倆素日對他的同情關照(老王對其他人只是價格公道,而對楊先生一家才有特殊照顧),或許來自于人本身的天性,或許二者兼有。因為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來分辨是非而不是隨波逐流,應該說他對楊絳是全心全意,毫無顧忌的。作者在寫老王的這種“善”時是充滿著感激乃至感恩與高度的贊美的。盡管她也寫到自己一家對老王的“善”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她自覺他們的“善”是有別于老王的“善”的。她對知識分子骨子里的清高是有深刻反思的。作者在字里行間讓我們讀出他們一家對老王的平等和關愛可以說是一種俯視式的,并不是像老王對他們一樣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勞動來感恩楊絳的時候,楊絳總是會把錢給他,和他劃清界限,誰也不欠誰的。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老王生存上的必需。但是當老王臨終前想盡自己最后的全部力量去感謝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較平等,對他幫助很大的楊絳一家時,楊絳卻回頭去拿錢,我想這時老王的心應該很冷吧。因為老王給“我家”送香油和雞蛋,不僅僅是報恩,那樣的話完全可以請人代勞,正如他托人帶話一樣。我們完全可以想象老王病重期間是怎樣的孤獨和悲哀。正是對于人間溫情的渴望,讓老王拼著余生的力量來到“我家”,是尋求最后的溫暖,更是尋求一份在尊貴者面前的平等感。在某種程度上他是把楊絳一家當做親人看待的,他當然也最希望楊絳一家能像他對他們那樣對待他,讓他感受到一點親人的溫暖。他還存有一絲希望,對楊絳說:“我不要錢。”但當時楊絳卻認為這是一句客套話,并沒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愿,所以老王才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他想沒有遺憾地離開,但我覺得他是帶著遺憾走的。一個需要尊嚴的人,一生低下地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臨死前去尋找一點尊嚴,卻被善意地曲解了。而歷盡人生之后的楊絳終于明白老王的用意、老王的需要時,老王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她才有深深的不安和愧怍。“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在作者的認識上,生存條件好的人只是一種幸運而沒有優越感,能得到他人(比如老王)的照顧、恩惠乃至真情更是一種幸運。她因對老王的幫助有限而愧怍,更因發現自己對老王的同情骨子里是一種居高臨下式的同情而愧怍。對老王她雖有大善大愛,但對老王卻缺乏了一種精神上的尊重和關愛,她從自己的善意中終于解剖出一種淺薄:眾生平等,幸運者對于不幸者的所謂的“可憐”也是一種不尊重。當我們在字里行間讀到了作者對靈魂的毫無掩飾的反思時,自己的靈魂也必將被滌蕩:物質的給予是我們幫助不幸者的最好方式嗎?
文章的批判精神既指向自己,更指向社會。全文的最后一段楊絳說:“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因為吃了他的香油和雞蛋?因為他來表示感謝,我卻拿錢去侮辱他?都不是。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在這里明確地否定了此文的價值不在道德反思,而在其更重的社會擔當。她讓我們和她一起思考社會的問題:老王的不幸是他自身原因還是社會原因?在新社會新時代為什么還會有這些問題?她啟迪我們站在眾生平等的層面來思考對待不幸者的方式和平等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