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杰
小說《士兵之家》描述了一個普通士兵克萊勃斯從戰爭中回到家鄉后遇到了種種不適,無法再繼續重新回到戰爭之前的平靜生活的故事。小說具有海明威作品的一貫風格——極為簡練的文風,極少有華麗的辭藻和渲染。整篇文章的內容極為簡練,第一部分主要是講述克萊勃斯回到家鄉后因為周圍人群的冷落而產生的失落孤寂感和他對戰爭生活的回憶甚至是一絲留戀。第二部分主要是描繪他對鎮上姑娘渴求又懶散的感情。最后一部分描寫了他和媽媽的對話。整篇小說看上去情節極其平淡,并沒有什么大的起伏,然而在這看似平淡無奇中卻隱藏著很深的寓意。要理解海明威小說的真實意義,必須注意小說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變化。
1.克萊勃斯回到家鄉后自身感情態度的變化
文章一開始就介紹了克萊勃斯戰前和戰爭中的情況。作者寫道:“克萊勃斯在堪薩斯州一所衛理會學院讀書時上了前線。有一張照片照的就是他和團騎的弟兄們,大家都戴著一模一樣的高領。他在1917年入伍參加了海軍陸戰隊,直到1919年夏天第二師從萊茵河撤回來才回到美國。”由此可見,克萊勃斯在戰前和戰爭中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伙子,有著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和追求。他從一個普通學校畢業,和那個時代所有其他年輕人一樣走上了前線。在戰爭中,他似乎也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士兵,穿著“綳在身上太緊的軍服”和“長得也不大漂亮的德國姑娘”照相。
但是,這一切都在克萊勃斯回到家鄉后悄然改變了。克萊勃斯在回到家鄉后,慢慢變成了一個失去了生活方向的迷失青年。他似乎陷入了一種沒有生機的生活,每天都一成不變、渾渾噩噩地過。作者寫道:“這時正當晚夏,他每天氣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區去圖書館借一本書,回家吃中飯,在前廊看書直到他感到膩煩為止,然后步行穿過市區,到蔭涼的彈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熱的幾小時。他喜歡打彈子。晚上,他練練單簧管,去市區散散步,看看書,然后上床睡覺。”文章在這里給出了一個非常細節化的描寫。而且這些事實細節看上去都是一些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這樣的細節似乎和海明威一貫的文風格格不入。海明威很少使用大量冗長的描寫,而這里卻一反常態地使用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克萊勃斯的普通一天。其實在這樣的筆墨后邊,是海明威想要表現的克萊勃斯內心真實的迷茫和困惑。克萊勃斯正是因為深深的無聊和迷茫,才會每天固定不變地做著同樣的小事情,來讓自己不至于過于空虛。但是這些瑣事仍然無法使其真正找到生活的熱情。在克萊勃斯疊報紙的細微動作中,我們同樣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空虛和無聊:“她把《堪薩斯星報》遞給他。他揭開報紙的牛皮紙,翻到體育版,把《星報》打開,折了折,靠水壺豎起來,用飯碟擋穩,這樣他就可以邊吃邊看。”
克萊勃斯內心發生變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小鎮外在環境的變化。克萊勃斯去歐洲大陸參加一戰的時候,小鎮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克萊勃斯回到家鄉的時候,發現故鄉的女孩和以前變得大不一樣:“漂亮的姑娘真不少。大多數都剪短頭發。他離開家的時候,只有小姑娘或者趕時髦的姑娘才留那樣的短發。她們都穿著毛衣和荷蘭式圓領襯衫。這是種流行式樣。”
在戰爭之前,克萊勃斯只是一個來自堪薩斯一所衛理會學校的學生,但是當他回到故鄉時已經是一個戰場上歸來的老兵了。鎮上的姑娘也隨著時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是這種變化,讓克萊勃斯感受到了難得的內心悸動:姑娘們的青春美貌使他空蕩迷茫的內心激起了一絲波瀾。
小說中還有一個變化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克萊勃斯家人對其態度的變化。克萊勃斯是一個從戰場返鄉的老兵,他理應得到家人極大的關愛和理解,然而他的家人并不真正地理解他。在他回鄉一段時間后,家人對他的態度竟然又轉變成了輕微的指責和不滿。以克萊勃斯的母親為例,她表面上雖然非常關心克萊勃斯,但是其實并不真正理解克萊勃斯。她雖然非常周到地照顧克萊勃斯,每天都會精心地為他準備早餐,聽他說戰爭故事,但是她更多的是為了陪陪兒子,使他不總是獨處。克萊勃斯的母親并不是真正地對克萊勃斯的戰爭故事和回鄉后的精神狀況特別關心。相反,她更希望克萊勃斯早點參加工作,而不是總無所事事地生活。但是,克萊勃斯并不愿意去承擔他父母所希望他承擔的責任,她母親的這種“關心”和克萊勃斯的現狀產生了一道看不見的裂痕。
“你決定好了打算干什么嗎,哈羅德?”媽媽摘下眼鏡,邊說。
“還沒有,”克萊勃斯回答。
“你不覺得現在是時候了嗎?”媽媽說這話的時候并沒有尖酸挖苦的意思。她看起來很憂慮。
“我還沒有想過這件事,”克萊勃斯說。
“上帝給每個人都安排了工作,”媽媽說。“在他的王國里不會有閑人的。”
“我不在他的王國里,”克萊勃斯說。
“我們大家都在他的王國里。”
克萊勃斯像平常那樣,感到有點尷尬而生氣。
從上文可見,克萊勃斯的家人對其的態度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從一開始的關心但不理解轉變為后來的擔憂和不滿,這種態度的變化也使得克萊勃斯更加失落。
2.小說中隱藏的冰山
海明威的小說以冰山理論而聞名。他在1932年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的八分之七,也就是藏在海面下的那部分,才是真正雄偉壯麗的,海明威的這部作品也不例外。前文所敘述的德州小鎮的變化,其實恰恰反映了那個時代美國整體社會的變化。
首先,作者花很多筆墨所描寫的鎮上姑娘的變化其實正寓指美國經濟社會的變化。一戰中,美國選擇了最符合其利益的時機參加戰爭,從而戰后一躍成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產值國,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經濟體,而戰爭中所發的不義之財和戰后的瓜分使其國民經濟生活水平比起戰前有了不小的提高。美國在1919年戰后的十年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這個時代就是20世紀經濟大蕭條前,美國社會所享受的黃金十年(20世紀20年代)。但是對于戰后回國的老兵來說,戰爭期間的社會變化和戰后經濟快速但不平衡的發展使得很多人非但沒有享受到社會福利,反而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境地。急速發展的社會也使很多戰爭后回鄉的年輕士兵頭暈目眩。世界和戰爭中經歷的殘酷使得很多人迷茫失落,造就了所謂“迷惘的一代”。這些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念,而這種信念的喪失使得他們與傳統社會格格不入。在小說中,克萊勃斯和父母家庭的矛盾正是這種觀念沖突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