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摘要: 什么是翻譯?翻譯的目的和本質是什么?怎樣做出理想的翻譯?這些是任何一個翻譯理論研究都不能避免回答的基本問題。隨著翻譯活動的發展,一系列實用的或科學的翻譯理論誕生了。翻譯也許是一種語言學的活動,因為它是將原語轉換成目的語,但是如果我們停留在這一點上就必定會產生一些錯誤和誤解。此外,一些文化信息和一些暗示也不能傳達給讀者們。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決定了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譯者除了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和信息的傳遞外,還必須重視一些文化的意義。因此,翻譯既是一種語言學活動,又是一種文化活動。
關鍵詞: 翻譯語言文化
在《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多視角研究》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跟大家一起分享及分析了一些著名翻譯理論家和語言學家的翻譯理論,比如“語言決定論”、“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文化決定論”、“語言文化(雙向)影響制約論”。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的翻譯實踐活動,指出“語言類型與文化類型的分布既有不平行的一面,也有相一致的一處,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這一觀點為我們開辟了更多的思考空間。首先,啟發了我們對翻譯、語言和文化三個概念的思考;其次,強調了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性。在翻譯活動中,為了達到對原語更好地理解和做出理想的翻譯的目的,除了使用語言學的手段外,訴諸文化學的途徑也是必要的,而且要重視對一些文化意義的更深刻更詳細的理解和傳遞。
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的第一選擇是求助于語言學來尋找解決翻譯問題的出路。這樣一來翻譯就有徹底被納入語言學領域的危險,特別是現代語言學和結構語言學中。但是,語言的結構(一些形態和句法的形式)只有被注入了具體的意思才具有意義,也就是語義學。這一發現對于翻譯理論的發展可謂意義重大。因為翻譯是一些思想和意思在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傳遞,所以語言必定成了具體意義的載體,也就是說,要在缺少意義的話語中注入一些具體的意義。這一觀點把翻譯從語言學中分離出來,把翻譯看成是通向一個思想、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間交流的特殊的道路。不同類型的翻譯所呈現的問題,光靠在語言學上的一些分析技巧是不能解決的,同樣還需要對文化的理解和傳遞。其實,一個理想的翻譯不僅要求譯者掌握外語,還要求對說這種語言的群體的文化做系統的研究。
既然我們已經承認翻譯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間的活動,那么翻譯在理論上并不是總是可能的,但是它在實踐中是可能的。我們發現,在一種很復雜的語言中,很多結構在對它的翻譯中卻十分簡單,因此,這不再是語言學結構的問題,而是文化結構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簡要地討論在翻譯過程中文化的重要角色。
1.語言和文化
維基百科中對語言的定義是:語言就廣義而言,是一套溝通及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一般稱為文法。符號通常稱為文字,會以視覺、聲音或者觸覺方式來進行傳遞。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至于文化的定義,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維基百科對文化的定義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不同的人對“文化”有不同的定義,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地域、音樂、文學、繪畫、雕塑、戲劇、電影等。
既然語言是人類之間轉換信息和思想的一個工具,那么就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胡德龍在談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時引用了這樣的文字:“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e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entre,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因此,任何譯者都不能把語言從文化中分離出來,否則將會產生一些錯誤。事實上,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一門語言既屬于文化又是表達文化、反射文化和傳播文化的一種方式。
2.翻譯
翻譯就是要將原語轉換成目的語。誠然,翻譯是一種語言學的活動,但是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決定了翻譯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由于翻譯跨語言、跨文化的本質,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不少的困難。一個理想翻譯的目的和標準帶來了一些矛盾。許多翻譯理論家和譯者都提出了他們的觀點,其中最著名的是:嚴復認為翻譯要講究“信、達、雅”。傅雷這位中國文學翻譯的大家也提出了“神似”說,錢鐘書的“化境”論都奠定了傳統翻譯論的基石。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認為翻譯要準確地涉及原文意思的完整和原文的精神。
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這一術語,用來強調對目的語的閱讀的理解效果大致上必定跟原語的閱讀的原文是相等的。“使譯文文本的讀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文……認為翻譯就是交際,譯文如果不起交際作用,不能被譯文接受者看懂,就是不合格、毫無用處的”。也就是說,在目的語中,翻譯首先在意思上,其次在風格上,制造出跟原語中的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對等語。
現在,我們明白,要實現最接近的自然對等語和可靠的翻譯,對文化內在的理解和向目的語閱讀的傳遞十分重要。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角色表現在兩個方面:(1)不同文化的相似使翻譯更為容易;(2)文化的不同在翻譯中雖然形成了一些障礙,但是人們還是為了實現動態的對等語嘗試找到一些好方法。
3.文化在翻譯中的重要角色
3.1不同文化的相似使翻譯更為容易
有時,在不同的文化之間,例如在英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中,我們發現對于同樣的事情我們有著同樣的比喻,比如:work full of sound and color(有聲有色);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 union i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敗乃成功之母),等等。英語和漢語是起源于不同文化的兩種相距甚遠的語言,并且兩種語言有著非常不同的語法和詞匯結構,但幸運的是,它們仍有許多交匯點。胡德龍在“翻譯和文化差異”這篇論文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In all cultures, for example, people must adjust to their environment. All people engage in eating, working,thinking,sleeping,and procreating. They make artifacts such as furniture, tools and vehicles. They organize themselves into families, clans, in-group and out-groups, nations, and even associations of nations...It is such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cultural universals that provide a basis for mutual understanding, which, in turn, make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possible.”另外,每個民族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但是語言和文化是處于變化中的。由于社會和技術的現代化的發展,人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普遍的潮流就是不同民族文化間的融合。朱耀先在“略論語言翻譯和文化翻譯”中就寫道:“……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橋梁,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彰顯。翻譯實踐證明……但確實可以交流,共存,互補,融合。”我們以前似乎不可理解的某些外語中特殊的結構和表達方式現在也被引入并且同化進了漢語。例如,model(模特);coffee(咖啡);sofa(沙發);crocodiles tears(鱷魚的眼淚);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等等。越來越多的共同的文化現象減少了民族間的誤解,并且促進了更深入的交流。如此,兩種文化之間的可翻譯性也大大提高了。
3.2在翻譯活動中面對不同的文化
雖然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共同的文化現象,但我們發現還是需要面對另一種語言的文化的特殊性。每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的不同不僅阻礙了對目的語深入的理解,而且使翻譯更加困難。胡德龍在“翻譯和文化差異”中明確地寫道:“It is widely agree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s the greatest diffculties in translation.”因此,做出理想的翻譯的要點就是解決不同文化的問題。這一觀點要在社會文化的領域中分析。
首先,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社會文化,例如身份,禮節,風俗習慣,時尚,娛樂等,或多或少地被社會化和社會習俗化了。但是一般來說,社會文化并不多見,都是人名和地名、標志、圖騰、服裝、氏族工藝等。其次,大部分的社會文化都是積極的類型,要么是暗喻,要么是借代。它們都有大量的內涵來表達莊嚴、能力、權力、向往或謙遜,這些標準在集體的無意識中體現著根深蒂固的象征。例如,在中國傳統中,月餅的圓形在于寓意團員和圓滿的意思;花生由于它多產的特性就和多子的想法聯系起來,等等。正義的天平、和平的橄欖枝,都失去了它們的本義,成為了藝術和文學中的一個象征,這引導我們對使用在文學作品中的社會文化進行思考。再次,禮儀的符號。品行在每個文明中都構成了文化遺產整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致力于維持個人和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它用來教育群體中的成員們和規范他們的行為。由于它的重要性和多樣性,禮儀在社會的各方面都有體現,也是日常行為,生存之道和生活常識等規則。它是應用在所有交流情況中的符號,如時間、地點、方式、效率等。著名的例子就是以頭示意會產生模糊的理解。在漢語中,點頭意味著同意,而搖頭意味著不同意;這個動作的意思在希臘語中則完全相反。法國人在被邀請進行晚餐時會有意遲到,在法國這是禮貌的表現,在中國任何有意的遲到都是非常不禮貌的。如果沒有對這些禮儀的解釋,我們就有犯錯誤的危險,也會導致翻譯的失敗。因此,禮儀在翻譯中應該分別對待。這時,翻譯的成功取決于知識和能力,甚至常常是翻譯者的天賦。
3.3特殊的表達方式
特殊的表達方式可以在一種語言中找到它的對等語。在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固定的表達、格言、詞組、諺語就體現出了一種語言的社會文化的特點。這些因素不僅可以傳遞信心,而且可以帶來目的語的社會文化的因素。特殊的表達方式似乎不是一些字面意思清晰明確的直接交流的符號,而是一些意思暗含的意義的符號,這些帶有一些社會文化的標志的意義符號構成了一些交流障礙,理解程度確定了翻譯的程度。
特殊的表達方式是語言間不同點的載體。在社會中,語言不是一個被動的因素,它代表不同社會、心理、生理環境下團體之間的交叉點的多元化。我們不僅應該注意內容,還應該注意風俗習慣、文化和外國歷史的因素、數據、形象化的表達、文學引用等。在特殊表達的翻譯中,如果在兩種語言中對同一形象的比喻已經存在了一些對等語,那么一般的處理方法是選擇對應的對等語來代替。如法語短語“ruse comme un renard”(狡猾的像一只狐貍);“blanc comme neige”(像雪一樣白),就可以以這種方法處理。如果在兩種語言中對一個不同的形象的比喻存在一些對等語的話,我們就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是,盡管形象比喻不同,我們還是選擇目的語中的對等語;例如,在法語中我們把“害群之馬”翻譯成特殊的表達“brebis galeuse”而不是“cheval qui nuit à son groupe”(危害群體的馬)。二是,我們保留出發語中的形象比喻,例如,我們把法語中“armé jusquaux dents”直接翻譯成“武裝到牙齒”,而不是把它翻譯在漢語中已經存在的短語“全副武裝”。在這種情況下,假如翻譯會產生混淆或誤解,就應該保留原文中的形象比喻。因為這樣可以使我們留意到異國趣味,豐富目的語中短語的積累,另外,對于一些在目的語中不存在對等語的短語,在翻譯它們時要保留原來的形象比喻,還要留心它們在目的語中是否是可理解的。
4.結語
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交流。翻譯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活動,翻譯的任務是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這要求翻譯者在翻譯中重視文化的角色。雖然越來越多的不同文化的相似性使交流和翻譯更為容易,但是一種文化的特殊的色調和文化的不同形成了翻譯中的障礙。所以,翻譯者被當做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信使,每個翻譯者都要在學習語言之外致力于研究文化,致力于在翻譯中打破文化壁壘促成文化的融合和翻譯的飛躍。對翻譯者來說,同時對原語和目的語的良好的掌握及對文化的不同和特殊文化的理解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賀顯斌.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多視角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09).
[2]胡德龍.翻譯與文化差異.中國海洋大學,2007(04).
[3]朱耀先.略論語言翻譯與文化翻譯[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6).
[4]孫樂.小議奈達的功能對等[J].科技信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