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美
摘要: 太平天國運動由于戰略失誤、宗教問題、爭權內耗、外交失利和腐敗,最終被外國勢力和清政府聯合絞殺。本文對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逐一進行了分析,認為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意義
1851年1月11日 ,金田起義爆發 ,標志著舉世震驚的太平天國運動的開始。 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僅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隊伍就從兩萬擴張到百萬,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然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最后還是失敗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太平天國運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運動,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太平天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但是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很快被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對其失敗原因的探析具有重要意義。
一、戰略上的失誤
太平天國的失敗,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戰略上的失誤,太平天國的最高指揮者洪秀全在整個起義及定都后對于軍事戰略、政治決策、經濟發展都沒有全局的規范及部署,一味迷信直接導致了戰略思想的落后,且沒有客觀評定現實狀況,更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總結經驗,之后戰略實施上的失誤也都是由此而起。
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初期,起義軍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是領導者沒有因此而總結經驗分析現實,而是被短暫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對于內部也沒有獎懲分明,卻把勝利的全部歸于上帝教的神明。之后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在戰略上進行了轉換,由主動進攻改為被動守城。但此時洪秀全又作出了北伐的決定,所以就需要有部分軍隊守城,部分軍隊北伐,導致北伐軍人力不足,北伐失敗。后為了保住天京不斷地從外地調兵,而此時太平天國的部隊分派已完全沒有了章法,成了一盤散沙,因而天京便成了整個軍隊的負累。再看江南江北的清軍此時來勢洶洶,兵分三路的太平軍完全違背軍事上集中用兵的原則,處于劣勢。之后洪秀全不顧形勢發起了二次西征,將太平天國運動徹底推向了失敗的深淵。
在政治、經濟上的戰略失誤也使太平天國慢慢走向了沒落。太平天國領導者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作為經濟制度的依據,領導者希望改變貧富差異讓所有東西平均分配,但此綱領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它完全否定了私有制,完全違背了市場發展的規律,完全脫離了客觀事實,因此就成了一紙空想。而完全公有制又挫傷了民眾勞動的積極性,因此“天朝田畝制度”的提出并不符合各階層的利益,所以也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太平天國起初的勝利與武裝斗爭和民眾意愿有直接的關系,但它沒有把握全局乘勝追擊而是一再懈怠,為敵人提供了調整的機會。指揮者的居功自大使其在決策上不能看清客觀情況調整戰略,而是貿然調動部隊使兵力分散,讓清軍有了可乘之機。對內的政策一味地追求平等、平均,完全違背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規律。綜上,太平天國對內、對外政策的一系列失誤是導致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太平天國的宗教問題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 天王洪秀全一方面用“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人間天國理想來動員民眾,另一方面用“肯拜上帝者,無災無難;不拜上帝者,蛇虎傷人”等避邪享樂的宗教理論來蠱惑民心。 但洪秀全陷于宗教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這種政教合一的組織系統與遍及各階層的宗教教育,將上帝教教條與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融為一體,使整個太平軍的思想完全為宗教迷信所禁錮,每一名太平軍士兵均是上帝教的忠實信徒。即便是在太平天國后期,洪秀全仍然反復強調君權神授,并不斷自我神化(劉冠輝,2008)。 太平天國以耶穌立教,貶孔子、斥菩薩,把中國人的一切舊信仰統統劃入“邪魔妖鬼”,把自己孤立于中華文化之外。 由于太平天國沒有高舉“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旗幟,反而強制推行一些與中土迥異的風俗、信仰,不僅士大夫們不敢從其行, 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視之為數典忘祖的旁門左道。再加上基督教的傳入有其特殊性,這個時候的基督教已經不像明朝那樣和平傳入, 而是靠著洋槍洋炮的威懾, 使國人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拒絕心理。洪秀全頒布了“十款天條”,把宗教當成文化專制的工具:凡不拜皇上帝者,拜一切邪神者,妄提皇上帝之名者都是犯天條。犯天條就是死罪。信拜上帝教與否竟成了法律上犯死罪與否的標準。諸子百家的書也遭了殃。當時有人記載天京的情況說:“讀者斬,收者斬,買者賣者一同斬?!边@樣極端的文化專制主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恐怕也是罕見的。 當敵人大軍逼境、天京朝不保夕的時刻,唯一的出路是主動轉移,保存實力,等待時機,再圖恢復。可是,洪秀全卻極力反對這一戰略。 他相信天父會保佑他。他說:“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穌圣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懼之有?”又說:“朕之天兵過于水,何懼曾妖者乎! ”這種宗教愚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太平天國的失敗。
三、內部權力斗爭
內部的權利斗爭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其一,定都天京后統治者不再乘勝追擊,權力欲望開始膨脹,洪秀全與楊秀清矛盾越來越激化,直到“天京事件”的發生,權利斗爭引起的惡性后果完全地暴露了出來,太平天國由此轉向衰落。清朝后期的 1865 年“天京事變”發生,東王楊秀清對于權力的欲望逐漸膨脹,對于天王的位置躍躍欲試因此想要除掉洪秀全。此時洪秀全已察覺并派韋昌輝除掉了楊秀清,但想不到的是韋昌輝也垂涎于天王之位,并殺掉了石達開的家屬。太平天國平定此事后人員的死傷也十分慘重,太平天國在起義初始的主要人物和將士在權利斗爭中紛紛喪生,使得出現危機時沒有人才可以用。上位者洪秀全也不再相信之前的部下,而是一味任人唯親,這種盲目任用的行為也使重要的位置落入到平庸者的手里,加速了整個權力機構的分解。
起初的起義是反對清政府的腐敗、對百姓的壓榨,因此開始的起義軍是本著公平公正的目標,為民眾尋求平等的運動。但是當定都天京后,其小農意識的特點就暴露出來了,另外大部分的起義者都為農民階級,他們擁有根深蒂固的私有觀念,而共有制度不能滿足他們內心升官發財的強烈愿望。太平天國這種以農民階級組成的集團并不是當時主要的先進代表,因此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最終仍融入了封建社會。
四、太平天國對外政策的失誤
內外勾結、 聯合絞殺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國的統治者由于階級的局限性,沒有認識到對外關系的重要性,沒能積極爭取到外國勢力的幫助,反倒把“洋人”推到了清廷那邊,使太平天國受到雙方夾擊,戰略上極為被動。 戰爭之初,外國勢力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對太平天國采取了默認支持的態度。 英美等國判斷太平天國比清廷有更大的開放的可能性,一度宣稱太平天國和清廷是“對等的交戰團體”,太平天國可以利用外國和清廷的矛盾來獲得洋人的支持,至少不讓洋人支持清廷。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后,英美等國都派使節訪問過天京,并要求太平天國承認這些國家與清政府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但被太平天國否決。后在戰爭中期,洋人要求太平天國不要進攻對洋人有利益的幾個城市,也被太平天國拒絕。洪秀全及其統治集團思想的狹隘和自奉天朝圣國的傲慢斷送了與外國勢力合作、共同推翻清廷的機會。 兵書上說“上兵伐謀”,太平天國的將領沒能看到這一點。
五、腐敗也是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國建國之初便腐敗盛行。 永安建制時,洪秀全就封了三十三個娘娘,建都天京后更是封了八十八個娘娘。 就連幼王洪天貴也封了四個“幼娘娘”,其他諸王莫不如此。 此外,太平天國還大興土木。入城后不久,洪秀全就下令建造天王府,動用萬余民工,拆毀民房萬余間,宮中珍寶無數。東王府甚至比天王府還要豪華。大興土木之風一直未歇,即便到了太平天國后期,受封各王依然在修造豪華的王府?!疤炀┦录焙蠛樾闳赜煤槭嫌H戚,幾個王兄更是仗勢賣官鬻爵,隨便濫封,最后竟然封了2700多個王。這些王爺巧立名目,橫征暴斂,諸如店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禮拜捐、門牌稅、人頭稅、犒師費等,達二三十種。田賦則由天朝初時制定的每畝一斗七升五合,兩年即增加到每畝七斗。 被封的大大小小的洪家王,成為天京一霸,例如當了“京內又正總鑒”的信王洪仁發、“御林兵馬哥”勇王洪仁達為首的洪氏家族諸王,總攬朝政,橫行天京。 他們借出售“洪氏票”掌管城門進出,連忠王李秀成有一次出城調兵也得拿出10萬兩銀子的買路錢才得出城。又如在天京尚未陷入最后一次重圍前,朝中有人建議提前購運糧食回京儲備,以備戰時之需。 但由于進出城門的“洪氏票”價格昂貴,運糧回來后須繳納重稅,運糧無利可圖,販運糧食的人不肯再去購糧,以致后來天京被圍后果然出現糧荒。這種腐敗的盛行直接導致了民心的喪失。太平天國取得勝利后盲目的樂觀,并隨著經濟地位發生的巨大變化和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逐漸發生了意識形態的變化,成了跟封建社會一樣的統治者。領導階層的權力斗爭和對享樂的追求推動著太平天國運動逐漸走向了衰亡。
六、結語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過于強調和推行宗教迷信,導致內部指導思想混亂,使其在軍事、政治、經濟上的策略不能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帶來了一系列戰事及治理上的失敗。起義之初取得一定勝利后,洪秀全沒有乘勝追擊而是一味享樂,使得下面的官員也開始爭權奪利,最終使太平天國成為一盤散沙。另外,拜上帝教對于儒家的鞭撻也導致不能夠招攬到精英人才。以上種種都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最后失敗。
參考文獻:
[1]雷頤.天國悲劇[J].教育網,2004,(10):20-30.
[2]費正清.中國晚清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0-38.
[3]左換奎.太平天國究竟如何[J].中國科學出版社,2000:15-22.102.
[4]南京大學歷史系太平天國史教研室.太平天國史新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194.
[5]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