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娜
摘要: 語文教學實施教育創新,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創新意識;要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豐富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拓展教學時空,觸發創新的靈感,培養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教育創新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
江澤民同志就國家民族的振興與發展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這種創新的理念同時深深地影響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育教學的創新就是指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求新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創新教育不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局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方向。創新教育的重點不僅僅是在操作層面在上搞小發明、小制作,或僅僅在學科教學中培養發散思維能力,而是要從培養創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帶動學生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創新教育的過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極被動的被塑造的過程,而是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使教學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認識、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過程,是學生獨立學習、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過程。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教育創新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語文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語文創新教育的關鍵和前提。首先,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轉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地位和作用,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質疑,勤于思考,開動腦筋,合理想象。語文教師不是語文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要盡可能多地研究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組織語文研討活動,引導閱讀思維;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組織、指導、幫助、參與、評價的作用,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深入探索、積極合作。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變讓學生學會為會學,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閱讀、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其學會獨立思考,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掌握處理教學信息的技巧,善于總結和歸納,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最后,要改變陳舊的評價方法,樹立新的評價觀念,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隨時體驗到收獲與成功的快樂。
二、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創造開放型的學習環境,如在教學《出師表》一課時,運用多媒體選播《三國演義》片段,視頻中劉歡蒼涼悲愴的傾情演唱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課文內容的情境和氣氛中,激發了學生急于閱讀和探究的欲望。另外,要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事實證明,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鍛煉創新能力的舞臺。營造民主、平等、和諧、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才會有較高的學習效率。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營造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供多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和平臺,培養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源于常規的思維過程,又高于常規的思維。創造型思維能力是指人們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分析、綜合、聯想、比較、抽象、概括,然后對某種事物、問題和觀點產生新的發現、新的解決方法、新的見解,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要培養這種能力,就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設計豐富的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思維活動發生質的飛躍,從而使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一是要擺脫教材和教學參考的束縛,推陳出新,大膽改革,精心設置課堂提問,發展學生運用比較、聯想等方法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二是打破傳統教學,創造學生質疑的環境和條件,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如設計一些發散思維的訓練題,引導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創新能力。三是組織主題閱讀論壇活動和課外閱讀辯論會,開辟論壇網站,增加交流和辯論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拓寬教學時空,觸發創新靈感。
當今時代是信息飛速傳播、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量大,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廣泛,語文教師要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如通過閱讀書籍、看電視、手機、讀報紙、互聯網、社會調查等獲取信息,充實的信息為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適度地調整課堂結構,積極探索實踐新課程改革,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握課堂的主動權,增加課堂密度,盡可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要加強課堂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力求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既鍛煉了能力,又拓寬了視野,更發展了創新的能力,激發了創新的靈感。只有知識與生活的結合,創新能力的培養才不會成為無水之源,無土之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善于創新,銳意改革,堅持科學求實的態度,以新視角不斷探索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發展創新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建霞.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教育創新[J].中學教學參考,2010(34).
[2]周富德.探索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10(Z1).
[3]張國文.精彩課堂來自教師的教育創新[J].教學評價,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