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
摘要: 語文美育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包括人類所有文化內涵,以及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民族素質,使學生樹立美好的理想,形成善良情感,塑造完美的人格,成為各方面都達到美的要求的全面發展的文明人。本文介紹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途徑。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美育功能滲透途徑
一、語文美育的功能
語文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也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語文教學的性質決定的。語文美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語文美育具有深化認識的功能
美育以其獨特的方式引導我們從審美角度獲得并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美育的這種認識深化功能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描寫舊社會所遭遇的那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悲慘生活畫面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判斷,學生能深刻認識到封建社會對勤勞、善良的中國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看清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從美育的角度而言,凡是形象生動、反映社會生活的文章,尤其是文學作品,對加深我們對社會生活本質的認識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二)語文美育具有道德感化功能
將道德教育寓語文美育與素質教育于美育之中,以美引善,寓教于美,使學生在美的感染下認識事物,在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的感染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這是美育的一個重要功能。通常,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的善惡進行道德評價,從審美學或美育的角度而言,也就是對這個人進行審美評價。如我們贊揚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這既是一種道德評價,又是一種審美評價。所以,從語文美育的角度來說,語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學作品所描寫的正面形象和英雄人物,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和道德品質、精神性格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不僅正面形象具有道德感化功能,反面形象也同樣具有道德感化功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應忽視課文申反面形象的道德感化作用。如教學中,學生通過對那個見風轉舵、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形象的否定性審美判斷,認識了美的對立面——丑,從而產生對它的憎惡和鄙棄,以及根除人類惡習的思想,于是,丑便成為塑造學生正直人格的反面教材,起到了與美同樣的道德感化作用。
(三)語文美育具有情感凈化功能。
美育的實質是情感教育,學生通過美育可以培養和發展積極、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極、不良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變得純潔、高尚,成為具有美好心靈、美好情感的人。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十分突出,如教學中,文中所描述的“我”去探望遭遇生活不幸的小姑娘,小姑娘為“我”制作的燈照路及小姑娘的父親因為學生送信而神秘失蹤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字里行間處處蕩漾著人間真情。讀著這樣的文章,就會使我們的情感得到凈化,讓人真正感受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二、語文美育滲透的途徑
語文美育滲透的途徑多種多樣,這里介紹以下幾條主要途徑。
(一)語文教學全方位滲透思想美
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應特別注重思想教育。如教學《海底世界》、《荷花》就引導學生體會事物自然美、形式美;教學《八角樓上》、《飛機遇險的時候》就引導學生領會領袖人物的行為美;教學《南京長江大橋》、《參觀人民大會堂》、《我家還缺啥》就引導學生討論“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從而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這一領域,語文教學更是游刃有余。美的人物、美的心靈、美的景色、美的情節、美的語句、美的書寫、美的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比比皆是。語文教學如果沒有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就是不完美的。領略不到漢字的美,學生怎能寫得端正;領略不到文章的美,學生怎能有感情地朗讀。比如《瀑布》一課,教師通過錄像、錄音、講解,把學生帶進了“這般景象沒法比喻”的美的境界,學生全身心浸透在其中如癡如醉,教師與學生融會在一起,文章與心靈融會在一起,文字的訓練自然事半功倍。
(三)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欣賞故事美
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組織了故事接力課。我講了故事的開頭,讓學生接著上一位同學的情節繼續講。開始要求較低,只要能用普通話大方地表達出來即可,后來逐漸提高要求,且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及時給予點評,對膽小的學生予以鼓勵,對構思巧妙、有創造性的予以表揚。學生們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就連平時不肯發言的同學也躍躍欲試。經過幾次活動,學生們克服了膽怯心理,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這樣的活動發揮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課上我所帶的班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思考發言,且語言流暢、神態大方。語文教學以語言文字訓練為根基,這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質決定的,思想教育、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都要有機地融于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使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不失為完善的、科學的、藝術的語文教學。人的熱情、美能引領人進入無限遐想的空間,學生在這樣的情感交流中感受語言,通過語句來對白,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通順準確地表述,而在生活中,卻語無倫次,把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就解決了學與做兩張皮的問題。
(四)重視語文教學的作文之美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多次開展課外語文活動,如《班級周報》評比課,要求報紙上有關本班的內容必須占多數內容,并鼓勵學生將一周來自己認為最得意的習作刊登在報上,讓同學們欣賞,從內容到形式評出優、中、差及進步獎。這樣,將語文課延伸到課外,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到了鍛煉。為了充實版面內容,他們處處留心觀察,主動訂閱書報的同學多了,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了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從而產生了學習語文課的強大內驅力。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語文美育的社會功能與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統一的。通過美育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因此,要大力提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的時代精英。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與研究.海南科學教育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