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通過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理論界普遍提倡應加強金融調控,加強觀審慎管理是各國在危機后金融改革的共同選擇。實踐中,各國監管部門也逐漸意識到對系統性風險進行監管的重要性。盡管宏觀審慎的概念早已有之,但在實踐中的運用卻很少。近年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宏觀審慎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監管當局形成的廣泛共識。我國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也明確提出“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從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提出入手,接著描述了國內外對于宏觀審慎金融調控研究動態,說明構建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宏觀審慎;金融調控;審慎監管
一、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1、基于宏觀審慎的金融調控政策框架的提出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宏觀審慎的理念就已經出現,但有關宏觀審慎的金融調控政策框架的具體執行問題至今仍懸而未決,這涉及到不同領域政策制定者特別是金融監管者和貨幣政策制定者的理念問題。隨著金融業的飛速發展,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不斷增強,廣泛的混業經營使金融機構融為一體,無限增加了金融體系的同質性和順周期性;再加上金融創新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表外業務和高杠桿率,使金融業務的高回報率與高風險長期并存。隨著危機后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不斷推進,國際社會和主要國家越來越認識到,不能只關注單個金融機構或單個行業的穩健合規,還必須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加強風險防范,而基于宏觀審慎的金融調控政策框架則恰恰是以整個系統性穩定為目標來促進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
2、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意義
宏觀審慎的政策框架理論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有了更深一步的發展,其中宏觀審慎監管改革是宏觀審慎金融調控的主要組成部分。2009年以來,各國政府總結金融危機教訓,啟動了以構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防范系統性風險為主線的金融監管改革。2009年初,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用宏觀審慎性的概念來概括導致危機中“大而不能倒”、順周期性、監管不足、標準不高等問題。這個概念開始并不是太流行,但后來慢慢為大家所接受,并逐步被二十國集團(G20)及其他國際組織采用。
構建宏觀審慎的金融調控政策框架也就是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在G20匹茲堡峰會上,最終形成的會議文件及其附件中開始正式引用了“宏觀審慎管理”和“宏觀審慎政策”的提法。在G20首爾峰會上,進一步形成了宏觀審慎管理的基礎性框架,包括最主要的監管以及宏觀政策方面的內容,并已經得到了G20峰會的批準,要求G20各成員國落實執行。我國金融體系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但經濟金融體系中存在的系統性風險隱患不可忽視。因此,中共中央“17屆五中全會”正式文件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建立逆周期調節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列入其中。而且我國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這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國金融宏觀調控,提升系統性風險防范能力,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保持經濟金融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有關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研究動態
1、國外相關研究
構建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政策框架最主要的就是實施有效的宏觀審慎監管措施。BIS的經濟學家Claudio Borio(2003)從監管目標與最終目標兩個層面比較了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不同特點。他認為,在監管目標上,宏觀審慎監管主要是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是關注單個金融機構的安全穩健經營。在最終目標上,宏觀審慎監管主要是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產出下降也就是實體經濟下滑;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是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White(2004)進一步提出了宏觀審慎監管的政策框架,其中除了包括宏觀審慎監管工具,還包括對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的綜合使用。他認為,這樣一個廣泛的政策框架可以提供金融穩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如金融體系的風險分布和風險傳遞導致的系統脆弱性等信息。
很多學者特別強調了中央銀行在實施宏觀審慎金融調控中所應發揮的作用。Michel Aglietta and Laurence Scialom(2009)認為中央銀行應該以貨幣和金融的雙重穩定為目標并且需要擔負廣大的責任權限。William A.Ryback(2006)提出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監管中的責任需要重新定義,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對于支付和清算系統標準化的監督,關于金融穩定報告的發布,壓力測試和方案分析,對于非銀行金融中介的金融狀況和公司以及家庭收支健康的關注。亞洲開發銀行官員河合正弘和世界銀行顧問Michael Pomerleano(2010)提出了宏觀審慎監管部門在金融危機出現后所應采取的措施。他們認為,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就要采取綜合的政策手段抑制危機的擴散和蔓延。政策安排包括:(1)中央銀行向金融市場和頭寸短缺的金融機構及時提供充足的流動性,防止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2)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進行嚴格檢查,包括通過壓力測試。(3)通過擔保、轉移不良貸款、再資本化等手段支持有問題但尚能生存的金融機構。(4)采取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消除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負反饋循環,以反映特定時期的真實經濟情況。
2009年4月,G20倫敦峰會發表的《強化合理監管,提高透明度》報告指出,作為微觀審慎和市場一體化監管的重要補充,各國應加強宏觀審慎監管。此次峰會還宣布將原來的世界金融穩定論壇(FSF)改組為世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負責評估全球不同國家的金融系統性風險。2009年6月19日,歐盟理事會通過了《歐盟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方案,決定加強宏觀審慎監管。2009年7月8日,英國財政大臣公布了《改革金融市場》白皮書,提出建立金融穩定理事會(CFS),全面監控英國金融業的風險并負責金融體系的穩定。2010年7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2010年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這個法案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加強宏觀審慎監管,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2、國內相關研究
國內關于敘述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政策框架的相關內容的文獻較多。成家軍(2009)認為,構建中國宏觀審慎監管政策框架的主要內容是建立逆周期的銀行審慎監管政策與宏觀政策之間的有效協調機制,還有及時有效的宏觀信息共享機制與預警機制。周小川(2010)認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銀行的資本要求、流動性要求、杠桿率要求、撥備規則,對系統重要性機構的特別要求,會計標準,衍生產品交易的集中清算,等等。劉鋒(2011)從宏觀審慎監管提出的背景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構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包括明確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主體、客體機制以及明確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關系等。
針對我國實施宏觀審慎性的監管體系,有一些學者指出了我國主要監管機構所發揮的地位和作用。梁敏(2010)提出,中央銀行應在宏觀審慎監管中發揮主導作用,尤其在中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制下,由人民銀行承擔系統性監管職能是最佳選擇。尹繼志(2011)在構建新的金融監管框架中,指出中央銀行的監管地位明顯加強。還指出實際上,中央銀行在履行最后貸款人職能、實施貨幣政策、開展宏觀審慎監管和維護支付清算系統運行中都扮演著維護金融穩定的重要角色。因此,強化中央銀行監管權限有著充分的理論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擔負著維護金融穩定的法定職責,在構建我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中,應進一步明確其監管地位,賦予其應有的監管權限。
對于我國應該構建怎樣的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框架,張曉慧(2010)從中央銀行政策框架的演進以及對傳統政策框架的反思,提出構建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性框架。宋家生(2010)則判斷中國現階段不需要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審慎監管的機構。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運用各自的專長和信息優勢,在防范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時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內學者劉仁伍(2010)等建議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構建宏觀審慎管理新體系:第一,要注重宏觀金融風險識別和預警建立完備的金融風險控制體系。第二,要注重宏觀金融制度的建設,建立完備的宏觀審慎制度。第三,要注重金融機構的安全和健康發展,建立完備的金融機構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第四,要注重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協調,建立完備的金融市場宏觀審慎管理體系。第五。要注重宏觀政策對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作用,建立完備的宏觀審慎監管與宏觀政策協調機制。第六,要注重監管部門的內部溝通和跨國協調合作,建立充分協作的金融監管體系。
三、總結
從上述國內外研究可以看出,對于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講述宏觀審慎的提出背景,以及對宏觀審慎政策的主要內容的敘述。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金融監管改革的核心內容體現在進一步完善系統性風險防范制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上。大部分理論研究表明,中央銀行在構建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框架中所應該發揮的作用。并指出了構建宏觀審慎金融調控體系的方法和相關建議。但是最終還是沒有確定的一個明確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還有就是我國應該怎樣設定中央銀行的職責,明確限定各主要監管機構責任以及制定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相關法規。隨著各國經濟發展,金融開放程度的不同,應構建適合我國在“一行三會”模式下的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框架。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來臨,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已經成為各國金融監管當局防化系統性風險的重要舉措。具體到現階段中國的研究成果,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得差距,但我國各大相關的金融監管機構都已將宏觀審慎監管研究提上了議事日程。相信隨著去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經濟的不斷開放,基于宏觀審慎金融調控政策框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水平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The futur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Jean-Charles Rochet Pierr-Franc,Webef,Vox EU[J]. (2009).
[2]The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and frameworks:a stocktaking of issues and experience[R].BIS Working paper,2010.
[3]Borio and Shim.What can(macro-)prudential policy do to support monetary policy?[R].BIS Working Papers,2007.
[4]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2010,April,October.
[5]周小川.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J].十七屆五中全會規劃建議輔導讀本.2010.
[6]李文漢.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
[7]徐明東、劉曉星.金融系統穩定性評估:基于宏觀壓力測試方法的國際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08(2).
[8]巴曙松,王爆怡,杜倩.從微觀審慎看國際金融監管改革[J].金融研究.2010(5).
[9] 郭田勇,廖力.金融危機和宏觀審慎監管[J].經濟研究.2010(13):41-44.
[10]夏洪濤.強化中央銀行宏觀審慎監管權限的思考.來自國研網. www.drcnet.com.cn. 2009(12).
[11]周小川.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中國人民銀行主頁. www.pbc.gov.cn.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