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小學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僅僅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更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高級平臺。但是一直以來,教師大都“重寫輕評”,大體上遵循一條程式化的路子:教師出題—學生創作—教師評改—教師講評,難以達到“一篇帶多篇、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因此,我結合自身對寫作課程的心得,提出以下幾條建議,以期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充分發揮寫作課程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習慣
“悲歡離合真生活,喜怒哀樂皆文章”。學生作文創作的源泉是生活,需要有心人的發現。因此,要把學生創作和生活聯系起來,必須重觀察、重體驗、重思考、重真情實感,寫真話、寫實話、寫心里話。因此,作文教學應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看圖、朗讀、欣賞。尋找恰當的時機結合材料,使他們理解怎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從而深切感受到:文章就是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真實地表現出來,從而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在課外,教師應指導學生接近大自然、旅游參觀、觀察多種事物。積累素材,仔細思考,在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中得出自己的見解,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對事物的獨立思考能力,更能培養他們分辨美丑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個對生活有思考,又善于發現的人。
二、教給學生靈活多變的寫作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學生的作文走出模式固定、老生常寫、放逐自由等“課堂練筆”的誤區,可以采用情景導入法,輔以幻燈片、實物、錄像等工具,綜合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于寫作的熱愛,使他們的寫作水平在興趣愛好的陪伴下逐漸提升。
1.在記敘文的體式上,教會學生因為對象、表達、構成的要素及語言的應用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體式。技法上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進行作文的選材與截取、場面與線索的銜接、虛實相稱、收放自如等創作技法。比如在小學三年級的寫作課程中,我們可以直接借助多媒體的手段,讓他們現場對一段視頻進行介紹,這樣既直觀又便于現場根據學生選取的不同角度進行指導。
2.在議論文的創作上,加強對學生的思路及章法的訓練:教會學生正確把握邏輯推理的基本結構,注意開頭和結尾的訓練,運用直入法、反入法、總結法等,可以使文章結構嚴謹,開頭結尾蕩氣回腸,引人深思,更在寫作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在說明文的創作中,強化主體框架的訓練;抓好“五分法”的訓練,注意選擇合理化的創作順序;切實觀察好說明的對象,力求抓準對象的本質特征加以說明。抓住中心本質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對于事物的本質的理解過程。有利于他們通過對一件事物的本質理解,拓展自身對于其他類似事物的理解,以及掌握觀察事物本質的方法。
三、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
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生活為基礎,學生的作文往往就會脫離生活實際,沒有生活精彩。如同一個只有骨架而沒有其他作為輔助的肌體一樣顯得缺乏美感。因此,教育應著重抓好學生作文的生活空間創作,引導他們從觀察中、實踐中提取素材,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使學生在集中思維的基礎上發展多向思維。讓學生用眼看精彩生活,用心讀古今中外書,用筆寫盡人間悲歡離合事,做到作文“有我、有心、有語”,使學生的作文是在自己生活的基礎上,基于自己的理解而來,飽含真情實感。
四、教給學生改寫的鑰匙
只有“寫”與“改”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的作文水平真正得到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叭诵?,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將其用于作文的評改,是十分恰當的。在傳統的教學中,作文的寫和改多由老師說了算,一把尺子量到底,這樣剝奪了學生的創作主動性,扼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那么,如何在評價中發揮教者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呢?我認為作文評價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采用激勵評價。教師評價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創作熱情和創作潛力,蘇霍姆林斯基說:“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閃光點,做到使孩子在他的年齡所能達到的卓越成績。”因此,教師在學生作文評改中,必須努力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對他們點滴進步的肯定,學生都會為之歡欣鼓舞。比如“這個詞用得好極了”,“這句話寫得很具體、生動、形象”,“你的文章樸實、真切、感人”,“我為你的進步高興,愿你今后作文再進一步”等贊美之語,充分激發他們更高的創作激情。針對學生作文中的不足,教師可用委婉之語,正確引導,變“言之無語、語言啰唆、毫無真情實感”之類的評語為“孩子,你若能再將事件寫得詳細些,再具體些,語言更簡潔些,你的作文會打動無數人”等之類的欣賞性評價,不僅使學生樂于接受,更能調動其創作積極性。
2.學生親身體驗評價的苦樂,讓學生成為作文評價的參與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體驗是一種自己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參與了作文評價,有了親身體驗,感受作文的難易,才能產生強烈的作文興趣和創作欲望。因此,在作文創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只是被評的客體,更應該是評改的真正參與者。
3.開展合作性評價,讓學生成為評改的合作者。變教師單一的評價為學生的自我評價、同桌互評、小組評改、合作評改、個體展評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自我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之間不僅能取長補短,更能學會懂得欣賞他人,尊重他人。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睘閷W生的自主創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創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它既是一種教學的建議,更是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讓我們為學生開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張開創作的翅膀,在寫作的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