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紅
作文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許多學生“談文色變”,見到作文就頭疼。如何根據作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探索科學的、新穎的,帶有靈活性、啟發性的方法,引導學生寫作文,提高作文的興趣,讓學生變“苦作”為“樂作”,是值得語文教師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游戲激趣,自由表達。
游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特別是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感情容易受感染,因此可在作文前設計游戲,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里積極參與。做完游戲,讓學生把活動的過程寫下來,這樣讓學生有了寫作的題材,積極性很高,覺得作文并不難。例如:教學“記一次學校最近開展的活動”時,我組織學生玩“我給三毛畫鼻子”。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個三毛的頭像,可缺了個鼻子,然后讓學生蒙上眼睛畫鼻子。學生畫鼻子時,由于沒有經過仔細觀察,多思考,隨手一畫,就把鼻子有的畫在了眼睛上,有的畫在了耳朵邊,有的畫在了嘴巴上……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學生善于觀察,通過動腦思考,把鼻子畫準確了,大家為他鼓掌。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笑聲、歡呼聲。學生高興地做完游戲,我適時引導學生:“同學們其實作文并不難,大家把剛才玩的游戲中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讓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們的快樂,好嗎?”學生還沉浸在剛才愉快的游戲中,有了寫作的材料,又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寫起來就不會為寫什么和怎么寫而煩惱了。
二、動手實踐,樂于表達。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可經常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事物,動手實踐,如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洗衣服、燒飯、洗碗等。讓學生親自體驗后把勞動過程寫下來,學生對這樣的作業,有興趣,樂意去做。這樣的作業也喚起了學生的寫作靈感,使其寫出了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小學生好奇心強,因此,課堂上設計小實驗,既能為學生提供作文的材料,又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靈感。如教學“一次有趣的小實驗”時,我和學生一起做了“土豆浮起來了”的小實驗。首先在玻璃器皿中裝水,放入少量的鹽,用筷子攪拌,讓學生觀察水里放多少鹽土豆會浮起來,然后讓學生討論土豆浮起來的原因。等學生弄明白了這些問題后,再讓學生把實驗的過程寫下來,學生有了深刻的感受,寫作的靈感來了,自然樂于表達了。
三、野外實踐,鼓勵表達。
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不但能讓學生積累寫作文的素材,還能提高其寫作的興趣。可以帶他們去公園,讓學生記下觀察到的景物的順序及景物的特點,可以帶他們到動物園,讓學生記下一些自己喜愛的動物的特征和生活習性。這樣不但能積累寫作的素材,還能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我還重視、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課外活動,鼓勵學生把活動的過程寫下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很高。
四、激勵評價,感受成功。
學生的作文完成,需要老師及時鼓勵,讓其享受成功的喜悅,并因此愛上作文,最終取得成功。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互相欣賞,發現成功。
每次寫完作文,我就讓學生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相互閱讀作文,找出寫得好的詞句、片段,并寫上欣賞、鼓勵的話,讓學生發現同伴的閃光點,當他們拿到自己的作文,看到被表揚的話語,就會產生成功感和滿足感,尤其是作文基礎較差的同學,看到自己也有寫得好的地方,更是激動不已,對作文也不再有懼怕心理。
2.真情朗讀,體驗成功。
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大家的贊揚,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每周我都會擠出一定的時間,利用晨會課、鑒賞課或語文課的前幾分鐘時間,對優秀作文進行表情朗讀,有時讓學生自己朗讀作文中的優美片段,供大家欣賞,共同來分享成功帶來的歡樂。有時,讓班上朗讀水平高的同學讀。特別好的我親自朗讀,評析寫得精妙之處,當同學們聽到作者的名字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而小作者的自豪感更是流露在臉上,令人羨慕。
3.創造機會,品嘗成功。
好表現是孩子的天性,老師可以通過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渠道給孩子提供機會。在家里,我讓學生將優秀的作文讀給父母聽,并要求父母評價。在學校,我會把每一次習作中的優秀作文打印出來,到學期結束裝訂成冊,在這本書里,我盡量收錄每個孩子的文章,讓他們都能體驗到當小作家的喜悅。同時,我還積極推薦一些同學踴躍投稿,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其內心的喜悅不言而喻。學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心里充滿了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和熱情就高起來了,既有了興趣,更把寫作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自覺提高自身寫作水平,真正做到了樂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