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永
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必須積極設計形式多樣、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的數學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愿做”、“愛做”、“樂做”,成為作業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逐步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目標。如何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呢?我根據教學實踐和學習體會談談看法。
1.設計彈性的作業,學生愿意做。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實踐都有一定的差別,學習程度不一。為此,在設計作業時,要設計難易有別、層次不同、形式各異的彈性作業,教師“按需分配”,學生自主選擇,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根據教材要求和班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要求,供學生自主選擇。這樣“量身定做”,體現了作業要求的自主性。如:對后進生的要求可以放低點,對中等生的要求可較高,對尖子生的要求更高。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產生成功感。
教師依據每節課教學的知識結構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設計幾組層次不同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幾道題做,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2.運用數學,描述生活現象。
我在布置作業時,適當補充了一些數學與社會聯系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關心身邊的事,做一個有心人。例如:在教學完10以內數學的認識后,我要求學生在身邊找出10樣事物,能反映1~10這些數,并請父母幫助記錄下來。一個學生的作業這樣寫道:今天我在放學的路上看見馬路對面有1輛車,里面坐著2個人,沿著馬路往前走,又看見3站車站牌。繼續朝前走,看見前面有4棟房子,房子前面栽著5棵大樹。大樹下有6個小朋友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戲,我還看見路邊一區7個垃圾筒。我家住在8號樓,回到家我發現桌上有10個蘋果,我吃了1個,還有9個……學生的作業興趣很高,答案也是五花八門。這樣的作業,不僅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他們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使他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3.設計操作性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建構過程,其最好的方法是動手做。只有親自動手,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因此,在作業設計中,要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拼一拼,剪一剪,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分一分,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維。如新教材第一冊“分類”,我就布置了“整理書包的作業”,先在小組內選擇一個書包,把書包里原東西取出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然后交流。又如學習“七巧板”一課后,我讓學生運用七巧板拼貼圖案,結果學生巧妙地拼貼出了許多美麗的畫面,還起了好聽的名字,如“快樂的一條魚”,“驕傲的大公雞”“我的家”……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讓“學”融于“玩”中,在“玩“中實踐,這樣既使學生學得輕松,又培養了他們的多種能力。
4.加強學生之間的作業交流。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學生的作業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合作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作業交流。這樣節約了時間和精力,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首先,我在班上成立了一對一互幫小組,每次做作業時,我讓他們互相檢查,看看自己的幫扶對象有沒有做錯的地方,如果有就要指導他訂正。其次,我還組織班級中的優生為中等成績的同學出考題,要求試卷不能太難,要適合中等層次學生,之后我從學生所出的試卷中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出成試卷給全班同學做,這樣全體學生都得到了提高。此外,我還經常舉辦“作業交流會”之類的活動,引導學生互相合作、交流,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
5.設計選擇性。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同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學生也如此。所以我們要立足于“針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完成有差異的發展”,尋找作業與新課標的最佳結合點,從而避免出現“會了,懂了繼續做;不會,不懂卻不做”的現象。設計“彈性”作業,以滿足不同層面的學生的需要,切實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發展”的目標。
比如在布置作業時,利用“作業超市”的形式設置三類題目。一星級:基礎型作業,適合中下學生完成;二星級:提高型作業,基礎中略帶靈活性,適合中上學生完成;三星級:拓展型作業,這種題目有一定難度,主要是針對基礎好的學生設計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在“作業超市”里,學生可自主選擇類型,也可以各種類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
6.設計綜合性作業。
學生作業過程中,不應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建構新知識”的主動學習的過程。對于學生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提供機會,引導他們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去解決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完善知識體系的系統性、綜合性,形成知識網絡。
如六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例尺的有關知識,就運用這些知識幫助解決一些生活的實際問題。首先回憶已學知識,教師出示一份廚房平面設計圖,以及一些物品——冰箱、煤氣灶等的實際規格,讓同學們來審計這幅平面圖:“你認為它規范嗎?你有什么想法?為什么?”請學生根據有關信息,確定這幅平面圖的比例尺。同時,讓學生計算一下:“比例尺是多少?”“請你來介紹一下你的想法。你還有什么要提醒同學注意?”學生在交流中,說明了比例尺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示(數字比例尺、線段比例尺),還可以用什么關系說(分數關系、倍數關系),等等。在整理知識后,提供一定的資料,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成立設計公司,為客戶設計。要求:(1)用合適的比例尺將效果圖畫在設計紙上,并附上設計所需要的數據和計算過程。(2)設計合理,經濟實用。合作設計后,讓學生交流。讓學生學會在眾多的條件、信息中選出需要的來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