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紅
摘要:學生上課“插嘴”,是課堂教學中常常遇到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傳統教育下是老師們極力反對的,認為其擾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上課“插嘴”,是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學習的具體體現。作者認為插嘴有其的魅力所在:“插嘴”是教學民主的體現;“插嘴”能發展創新求異思維。我們應該為學生的“插嘴”營造一定的氛圍。
關鍵詞: 上課“插嘴”教學民主創新求異思維
學生上課“插嘴”,是課堂教學中常常遇到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一)學生插老師的嘴,當教師在講解、引導或統一要求時,學生突然說出一句你意想不到的話;(二)學生插同學的嘴,當同學在提出一個問題或解決一個問題時,有的學生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學生上課“插嘴”這種現象在傳統教育下是老師們極力反對的,被認為是擾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是不尊敬老師、不專心學習、精力不集中的表現。但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上課“插嘴”,是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學習的具體體現。筆者認為插嘴有其獨特魅力。
一、“插嘴”是教學民主的體現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研究者,它要求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智慧與才華。學生“插嘴”是學生實現個性張揚的最佳途徑,因為學生是在一種沒有約束、沒有負擔的教學情景中產生的“插嘴”,它不是“亂”而是“活”。這種個性的張揚是真實的、積極的、有意義的。
上課允許學生“插嘴”,實質是解放學生的心理,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給學生一種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學生主動、生動發展的搖籃。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能大膽地思考而不考慮其是非正誤;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全面展示自己的個性。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嘴巴,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淡化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二、“插嘴”能發展創新求異思維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求異,才能創新,而“插嘴”常常體現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精神,“插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培養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就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性。因為創造性正是來源于人的個性,當今呼喚個性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了我們的共識。而“插嘴”則也是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感受的真情流露的一個方面,表達了對問題的個性化理解。它是學生的直覺、頓悟和靈感而迸發出來的創新性思維,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應該鼓勵這種現象的存在。
以往在教學中我太注意“圓滿”,不敢冒“風險”,這無疑只能帶來軍事化的“齊步走”,學生跟著我的教案走,他們當然也只能夠被動地學習。深深體悟到這一點后,我為學生“插嘴”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在課堂中學會了等待、調控、鼓勵,及時捕捉學生與眾不同的在矛盾沖突中生成的信息。
(1)等待——為學生“插嘴”留有時空
例如:在復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中,有這樣一道判斷題:4.3+2<4.3×2。大部分學生判斷的方法就是算出結果來比,可是,交流時馬上有學生“插嘴”了,“太煩了,不用算出結果的”。此時,教師并不表態,讓這個學生繼續往下說:“我們學過,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方法就是乘法,那么4.3×2不就是等于4.3+4.3嗎?不就比4.3+2大嗎?”頓時教室熱鬧了起來,又有學生說:“還有更簡便的,不用算出結果,只要比這兩個算式得數的整數部分,一個是6,一個是8,當然右邊的大。”學生在毫無約束的教學情境中產生的“插嘴”,這種個性的張揚是真實的、積極的、有意義的。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他們就會去判斷、去發現、去創新,解決實際問題。
(2)調控——為學生“插嘴”添磚加瓦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經常抓住機會鄭重其事地向學生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要善于表達;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也要專心。同時,我經常向同學表白:老師欣賞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同樣也喜歡專心傾聽的學生。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再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那就更好了。學生在適時調控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別人把話說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學的發言。
(3)鼓勵——為學生“插嘴”錦上添花
《數學課程標準》在“情感與態度”中強調:學生應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抓準時機把相信人人能成功的期望傳達給每個學生,鼓勵學生,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總的來說,學生“上課插嘴”有利于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教師由管理者變為組織者、由傳授者變為參與者和學習者、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即樹立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未來學生觀、現代教學觀和科學評價觀,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的革新,有利于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