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良
摘要: 案例教學中情感目標的教育經常流于形式,作者從不能有效落實的原因入手,從實踐中總結出了問題引導法、語言暗示法、情境生成法、直接宣示法等有效植入的方法。
關鍵詞: 政治案例教學情感目標植入方法
《課改綱要》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得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設定的“三維目標”中,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設為優先目標。但現實課堂上情感目標的落實往往會出現被忽略、被擱置、被虛化的狀況,使該目標的落實流于形式。
一
情感目標不能有效落實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忽視情感目標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相輔相成關系。
《課改綱要》提出的三維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情感目標雖然是優先目標,但不能獨立存在,因此,要有效落實情感目標,就必須重視其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相輔相成的關系,采取有效方法與之有效結合,但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深入心靈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輸,也不可獨立傳授,必須采用科學的情感教育方法進行滲透和熏陶。
2.課堂上有活動,但無體驗、內化過程。
現在的課堂可以說活動紛呈,課堂上歡聲笑語,熱熱鬧鬧,問一下學生,除了情緒激昂外,可以說沒有深層次的思考,而情感目標的實現,恰恰需要學生去親身體驗,獲取感性認識,進而去深思,再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即情感目標的內化,缺少了這個過程,也就沒有了情感目標的落實。
3.只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而不注重價值取向。
學生需要個性發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及創新精神,但無論獨立意識和創新精神有多強,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價值觀),那么后果將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情感目標教育效果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的教育方向發生了偏離。
二
情感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有效落實,直接造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缺失,客觀上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結合案例教學因效果較好而在教學中廣泛應用,筆者對大綱情感目標進行了細化,并將之植入到案例中進行教學,針對情感目標與案例脫節的原因,探索適當的方法,經過實踐,收到了事辦功倍的教學效果。現對將情感目標植入案例中進行教學的方法作一總結。
1.問題引導法。
問題引導法是指將情感目標以問題的形式植入案例中。教師在“創作”每一節課之前應預設情感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并在案例中設置相關的問題,在學生思考問題之際,導入情感目標,使抽象的、隱性的情感教育,變成實實在在的生活教育和行為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的情感追求。比如在講到“觀念決定行動”的第一個環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時,談到人類的行為都是受行為執行者的觀念支配的,觀念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行為的結果的好壞,不正確的觀念可能會帶來可怕的后果,我使用了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慘案的案例:一位韓國留學生因為自己不正確的觀念,對自己的同學和老師舉起了槍,造成了三十二名師生的死亡,最后自己開槍自殺,并在案例中設置了生命價值及熱愛生命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實現了尊重生命的情感目標。
2.語言暗示法。
語言暗示法是指教師在分析案例的時候,將情感目標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語言暗示,以期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比如在進行“愛護環境、勤儉節約”的情感教育時,我采用了讓學校頭疼的大環境治理;學生邊走邊吃,隨手就扔;亂花錢等學生的生活片段作為教學案例,因為是自己身邊的事例,所以學生興致很高。我引入了一些暗示性的警示語:全校三千多人,每人扔一些垃圾,學校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如果全國十三億人每人扔一些垃圾,全國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如果地球上每一個人扔一些垃圾,地球會變成什么呢?等等,學生根據我的口氣能夠判斷出我要說的話的深意,都表示了默許。
3.情境生成法。
情境生成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了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自己生成情感目標。比如,在學習“我的權益我維護”時,我就在課堂上設計了情景劇“身邊的消費的陷阱”:生1的角色為路邊擺攤者,生2、生3、生4為生1的托,生5為路邊的行人。生1、生2、生3、生4在路邊擺攤賣橘子,生1叫賣,生2、生3、生4幫襯。生5路過被生2、生3、生4拖住并要求強買。生5沒有辦法只好買了5斤橘子,等到商場稱處復稱,足足少了一斤,回去找時已無人。生1、生2、生3、生4又跑到別的路口繼續強買強賣,情景劇表演完后,學生回位。
我做了一個擦眼淚的肢體動作(情感表達為對受騙者的同情,也是對五個同學表演的贊許),學生以掌聲回應。我接著用手握拳,在講座上猛捶一下,臉上現出憤怒的表情(情感表達為對不法行為的態度),學生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所有學生都達成一個共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跟違法行為作斗爭,情感目標順利實現。
4.直接宣示法。
直接宣示法是指教師對于不好理解的情感目標,在案例教學中直接提出來,讓學生先接受再理解。該方法主要在不太好植入情感目標的情況下使用,通常會收到先入為主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