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書德
摘要: 初高中生物實驗在課程目標、實驗操作方法訓練、實驗設計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實驗內(nèi)容的關聯(lián)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興趣引領、加強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注意知識內(nèi)容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銜接。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高中生物實驗銜接
初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都強化實驗探究的教學,注重對學生實驗能力、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初高中生物教材已注意整體設計初、高中生物探究性實驗,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注重初高中實驗教學的有效銜接,使學生在初中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的實驗能力為高中生物實驗學習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可從顯微鏡的使用、徒手裝片的制作、生物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程序、特別是通過實驗操作、實驗分析、實驗設計等方面來實現(xiàn)初高中實驗教學的有效銜接。
1.探究能力的銜接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探究過程的樂趣。我們可以把課本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學會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把檢測“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和氣體”實驗改成“探究土壤中的化學成分”實驗,讓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先小組討論分析土壤中可能有哪些化學成分,然后分組探究,通過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2.實驗操作的銜接
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很重要,每個實驗都需要理解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結果及分析,讓學生通過每個實驗學會分析注重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例如,在初中“顯微鏡使用”的實驗中,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的名稱和用途,以及低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還有相關常用實驗工具的識別,例如載玻片、蓋玻片、培養(yǎng)皿等。學生通過操作顯微鏡,在實驗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操作步驟和操作要領,高中教材則要求學生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以及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質(zhì)壁分離等生命活動現(xiàn)象。高倍鏡的使用也要遵循著先在低倍鏡下觀察的原則,所以初高中教材中關于如何科學規(guī)范地使用顯微鏡實際作為一種實驗基本操作能力是一個整體,應注重實驗操作規(guī)范的銜接。
3.知識內(nèi)容的銜接
3.1酵母菌
初中通過觀察酵母菌的實驗學習了酵母菌的結構,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很容易理解酵母菌有明顯的核膜包圍的細胞核,是一種真核生物。細胞中一般含有線粒體,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學生很容易理解酵母菌是可以進行有氧呼吸的。另外,初中教材中驗證呼吸過程中氣體變化的實驗,并介紹了用澄清的石灰水來鑒定二氧化碳的方法,這就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理解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并對細胞呼吸的產(chǎn)物進行鑒定實驗奠定了基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時感覺順理成章,獲取知識循序漸進。
3.2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
初中通過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在顯微鏡下觀察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制作臨時裝片的操作能力和顯微鏡的操作技術,另外,通過觀察溶液濃度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實驗(將同樣的蘿卜條放在不同溶液中觀察其吸失水情況),使學生對植物失水、吸水有一定的直觀感覺。高中教材中用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來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植物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與復原),實際上是初中階段的上面兩個實驗是一脈相承的,制作臨時裝片和顯微鏡的操作技術直接用在植物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中,后一實驗又為進一步理解植物細胞的質(zhì)壁分離與復原現(xiàn)象奠定了基礎。
3.3根尖
初中通過對根尖與根毛的觀察實驗,學生對根可以分為根冠、分生區(qū)(生長點)、伸長區(qū)、成熟區(qū)(根毛區(qū))已有所了解,高中階段觀察植物分生區(qū)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首先要學生能準確取材,取到根尖生長點的細胞,沒有初中的基礎,很容易導致實驗失敗,只能看到長方形的細胞,從而無法觀察到有絲分裂的各個時期。如果注重初高中這兩個實驗的銜接,學生就會較容易理解實驗原理來準確取材并結合規(guī)范操作,實驗很容易成功。
3.4光合作用
初中探究光照或水分對植物生存的影響的實驗,主要探究的是光合作用需要哪些條件,如水和陽光。而光合作用內(nèi)容是高中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高中關于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則側重于探究不同光照強度對于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初中的探究實驗是將同種同數(shù)量的植物分別置于有光和黑暗的條件下,看兩組植物的生長狀況的差異,然后通過比較得出植物生長需要光,進行的是空白對照;初中階段對實驗結果的描述比較簡單,只關注生長狀況的好與差;實驗結論,初中階段的實驗只有是與否的判斷(植物生長是需要光還是不需要光)。而高中階段則是探究光照的不同強度對光合作用這一具體生理過程的影響,進行一系列的對比實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量化統(tǒng)計(同樣時間內(nèi)上浮的葉圓片的數(shù)目);實驗結論,而高中階段實驗則需要在幾組對照實驗的結果比較中得出結論(哪一組的光照強度下光合作用的強度最大)。
3.5土壤中動物
初中調(diào)查土壤中動物種類的實驗和高中探究土壤中動物的豐富度的實驗,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對初高中學生的不同層次的要求。初中實驗只限于統(tǒng)計土壤中小動物的所屬類群,即根據(jù)小動物足的對數(shù)的多少將它們分別歸入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類、蜘蛛類、甲殼類和多足類等五大類,而高中實驗則要求列出每一種所找到的動物的具體名稱,教材提示可借助有關圖鑒查清小動物的名稱,并進行分類;初中實驗中對肉眼看不見的生物不做要求,而高中階段的實驗則要求借助放大鏡或?qū)嶓w鏡進行觀察并做好記錄;初中對取土的體積并沒有嚴格的要求,而高中階段的實驗則要探究土壤中動物的豐富度,所以對所取土壤的體積是有要求的。
總之,初高中生物實驗的教學應從多個方面實現(xiàn)有效銜接,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初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整合,促進學生實驗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第1版.
[2]趙占良.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教材探究活動的設計和教學建議.生物學教學,2007(第32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