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洋
摘要: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實施,是通過學校與企業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的。產學合作可以在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的不同層面上,通過專業設置與改造、課程開發與建設、行業技能培訓、科技服務等多種途徑實施。高職高專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機制,包含動力機制、運行機制、調控機制和評價機制等方面。
關鍵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途徑機制
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途徑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實施,是通過學校與企業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的。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實施和運行,必須具有可操作性途徑。產學合作可以在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的不同層面上,通過多種途徑實施。
1.1專業設置與改造。
專業設置是高職高專院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服務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求得生存,爭取發展,走產學結合辦學道路的首選途徑。目前江蘇交通行業已擁有各類資質施工企業366家、監理企業67家,到“十一五”期末,江蘇交通各類人才總量需求將達到13萬人,其中技能型人才總量要達到7萬人。根據對省內13個地市的交通主管部門及30多家企業的走訪調查,在公路水路及地方鐵路領域,施工員、監理員、試驗檢測員、養護人員等各類工種每年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在2500人以上。目前江蘇省開設交通土建類專業的職業技術類院校13所,從數量上對技能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但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結構與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畢業生的實踐技能、工程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不盡如人意,與“零距離上崗”存在差距。為此,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組織參與下,重新設置交通土建類專業,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以及理論課中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時比例,以便加強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交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邀請10多位行業專家參加了“小范圍、大幅度”專業改革方案的論證。從企業需求出發,以學生的就業為目標,明確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線,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新實施“施工季節性”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核心專業技能+輔助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復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以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為龍頭,帶動6個交通土建類專業共同發展的專業建設新局面?!暗缆放c橋梁工程技術”專業2010年通過江蘇省特色專業驗收,“工程監理”專業2007年評為學院“改革試點專業”,2010年被評為江蘇省特色專業等。
1.2課程開發與建設。
課程開發與建設是高職高專專業改革與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行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變化的需要,進行了課程的整合、重組、刪減,增設了新課程、開設專題講座和專題報告等。
校企合作進行課程建設,重組課程內容,是以職業能力為標準設計課程標準,以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為抓手,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目前已建成國家、省級精品課程3門,主編路橋專業教材40余部,其中主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4部、省級精品教材1部、職業培訓教材9部。此外,還編寫了實訓、實習指導書及校本教材20余部。
1.3行業技能培訓。
開展職后培訓,實施繼續教育,加強企業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是提高行業和企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培訓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已經成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
交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根據崗位技能等級認證的需求,面向社會開展行業技能鑒定培訓工作,創新“校企共建培訓基地”模式,3年來各種培訓的受益者達1千多人。此外,近兩年學生通過技能培訓在省部級技能大賽中獲得團體和個人一、二、三等獎50多人次,獲省級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2項;畢業生“雙證書率”保持100%,就業率100%,就業對口率98%。
1.4科技服務。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同工作,攻克行業、企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科學技術難題,既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內容,又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主要途徑,還是高校貫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方針的具體體現。通過校企密切合作,以共同承擔橫向課題、掛職頂崗實踐、科技服務等方式,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通過培養,32名教師獲得路橋類職業資格證書。近4年來,教師主持或參與教研、科研項目41項,發表論文115篇,培養成為省部級專業(學術)帶頭人、省交通系統教學名師等3人,各專家、專業委員會委員4人。
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機制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的內涵,是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系統構成要素及其互動關系。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系統由學生、學校、用人實體和政府四個基本要素構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系統的運行包括生產、教學和科研三個層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主體由學生、學校、企業(科研單位)三者構成。它們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的互為要素、互為動力、互相制約的關系,即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機制。高職高專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機制,主要包括動力機制、運行機制、調控機制和評價機制等方面。
2.1動力機制。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主體是學校、學生和企業。從需求角度看,企業需求的是能適應其發展需要的結構合理、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人才和解決技術與發展中的難題;學生需求的是獲得優質教育服務,打下順利就業、繼續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良好基礎;學校需求的是培養合格人才、進行科學技術研發的基地和技術服務的對象。從供給角度看,企業能為學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據和信息,為學生提供頂崗鍛煉的場所、指導者和就業崗位,為教師提供科學技術研發課題、條件和技術服務項目;學校能為企業提供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技術服務和后備職工人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訓服務;學生能為學校提供培養對象,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三者既追求各自的價值目標,又形成互為要素資源的關系,反映各自價值取向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的符合程度,決定著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成為各自求得生存、參與競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交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根據三方的利益關系,建立了指導協調組織;協調了組織,由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負責人或技術人員、系領導和專業教師、學生代表等組成,制定了章程,規定了該組織的目的、任務、職責、權利、義務和制度等;已與30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書”。
2.2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反映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與產(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規律,在時間和空間安排上的協調程度,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順利運行的基礎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特別是在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上,運行安排要服從于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規律,教學計劃的實施應有一定的靈活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能否順暢、有效地運行,取決于合作雙方的思想認識、組織制度、管理水平和必要的物質條件是否完備。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包括:
2.2.1建立組織。交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等專業群設立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校內領導組織,建立了指導協調組織。
2.2.2規范管理。校、系兩級教學管理部門應明確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運行中的管理職責。人才培養方案,必須在校企合作組織參與下形成后,經學校批準執行。教務處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如基地建設標準、實踐教學考核管理辦法等,由系一級負責實施。在實際運行中,系一級有權根據不同專業和行業的活動特點,對時間安排和實踐教學基地的選擇做出靈活的調整,以提高實踐教學的時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領導組織和指導咨詢組織,已建立了必要的工作制度和會議制度。
2.2.3完善條件。穩定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有效運行的物質保證。交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歷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和建設,始終有一批基本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校內基地和相對穩定的校外基地。又通過對校外基地進行分類和篩選,在30個校外實習基地的基礎上,選出15家符合校外基地建設標準要求的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并授予了學院實踐教學基地匾牌。
2.3調控機制。
校企合作的宏觀調控,在政府層面上,主要是通過制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指導、規范、協調和評價高職高專院校的校企合作行為。校企合作的微觀調控,在學校與行業層面上,要建立一定的校企合作組織形式,簽訂學校、學生與企業三方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規定參與方的任務、權利、義務和爭議仲裁辦法。校企合作調控的有效程度,是保證產學結合穩定、有效地運行,實現“三贏”目標的關鍵。
在校企合作的實際運行中,應充分考慮不同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規律和特點,靈活地安排進入基地的時間,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取得成效的重要機制。如以專兼結合、理實結合、校企結合、課程與證書相結合“2+0.25+0.25+0.5雙循環”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采用,第一、二學年在校開展職業基礎平臺和職業崗位平臺的教學,通過開放實驗室,圍繞項目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第三年安排畢業班學生7月至10月到實習單位進行生產實習(第一個“0.25”),11月至12月利用施工淡季返校進行學習(第二個“0.25”),次年2月再次返回實習崗位進行畢業頂崗實習(“0.5”)。通過“2+0.25(第一個)”的學習和“0.25(第二個)+0.5”的工作的工學交替,以項目建設過程為載體,強化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實現高技能培養目標,提升就業競爭力。
2.4評價機制。
校企合作的評價,是保證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環節。必須確立與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相適應的多樣化、個性化、動態化的人才質量觀。評價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的一致程度,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應制定明確的畢業生質量標準,把握技術應用型人才職業能力的內涵。
因此,應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體,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還應采取與之相應的評估方法,特別要重視企業對學生“代職頂崗”使用中實際表現的綜合考察,做到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學校評價工作,在招生方面,統計專業高招時的報考率、錄取后的新生報到率。學生畢業時,既要通過考試、考核,取得學校的畢業證書,還要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取得有關部門頒發的、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社會評價工作,應重視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通過追蹤交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近三屆畢業生的情況,畢業生“雙證書率”保持100%,一次就業率100%,就業對口率98%。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有利于發揮企業和學生積極性,保證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工作穩定可持續運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于長東.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運行機制的研究[J].中國高職高專教育,2006,1.
[3]章振周,葉文.中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7).
[4]宗彬花.中職校企合作現狀、現存模式及突出問題分析[J].職教通訊,2007(11).
[5]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8).
[6]郭敏雄.不斷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機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4).
[7]黃堅.高職開放式“校企”合作辦學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企業教育,2008(14).
[8]張煒,屠立.關于高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01).
[9]龔小勇,包華林.“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J].職教論壇,2007(12).
10]蘇德權.建筑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辦學機制的建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6).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規劃課題(編號ZZKT0902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