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重中之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深挖學生的潛力,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呢?作者認為應該首先營造愉悅的氛圍,使學生樂于創新;其次創設問題情境,點燃創新思維火花;再次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最后合理、積極地評價,讓學生在感受成功時創新。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素質教育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大批創新人才。英語課堂教學應該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深挖學生的潛力,激活學生創造性思維呢?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課題。我結合教學經驗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營造愉悅的氛圍,使學生樂于創新。
課堂上學生安安靜靜地坐著,神情木訥地聽著,小心翼翼地舉手,聲音顫抖地回答。這樣的課堂氣氛無論如何也不能點燃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只能扼殺學生的創造意識。要想點燃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要先點燃孩子的激情。因此老師首先應以熱情、和藹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走群眾路線”,營造全體“群眾”參與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生熱情,從而使學生樂學。如在學習牛津英語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 comic strip時,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圖片,有的是從報紙上剪的,有的是自己繪制的,都是現在青少年遇到的煩惱,學生一看到圖片來精神了,個個興奮不已。我順勢鼓勵學生用英語說出圖片上孩子的煩惱。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地說著。接著我拋出一個問題問他們自己有沒有和圖片上的孩子相同的煩惱呢?這下學生更興奮了,爭著“訴說”自己的煩惱,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煽起了激情,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從而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點燃創新思維火花。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愛因斯坦也強調:“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這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具體內容,而應該深入體會,領悟教材里的延伸性、發揮性的內容,通過自己的正確理解,適當地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或假設具有引導意義的情景,鼓勵學生們學會融會貫通,自主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在學習need do sth.和need to do sth.時,我就先舉兩個例子(1)She needsanswer the question.(2)She ne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讓學生討論哪個是對的,有的學生想老師既然說有一個是對的,肯定有一個是對的,就苦思冥想。有的說(1),有的說(2)。突然有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你這兩句話都有問題,都不對,還講出了很充分的理由。我首先給這個學生鼓掌,大家也都反應過來,老師在迷惑他們,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牢記所教知識,而且培養了發散思維,提高了創新意識。
三、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理念并形象地解釋:一件事,我聽到了隨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記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理解了。我堅持這個原則,在教學中經常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口頭采訪、匯報采訪,仿造所學內容自編對話,看圖寫話、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學習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Reading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一個男生扮演Simon,一個女生扮演Millie談談他們的苦惱,并讓下面的同學扮演老師認真聽他們的苦惱,幫他們提一些建議。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任務。這個任務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學生都爭著訴說自己的煩惱。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提高了使用語言、發展語言的能力,特別是交際語言,學生感到這個任務離自己很近,從而愿意做,能做,樂于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增強了語言意識,而且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學習策略,培養了創新和實踐能力。
四、重視學習策略指導,讓學生在自學中創新。
有效的學習策略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夠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趣味性,讓學生真正認識獲取知識的重要性,逐步培養掌握知識的方式方法,變被動式為主動式,這樣學生們才可能盡可能多地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將來才會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刻意舉辦一些有效的活動,如英語講演比賽、英語晚會、英語角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手、腦、口并用,受到啟發、產生聯想、靈感,從而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五、合理、積極地評價,讓學生在感受成功時創新。
積極的評價或激勵性語言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肯定和心理上的滿足,產生一種真正被老師重視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每個學生在學校里能抬起頭來走路。”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給每個學生都提供盡量多的鼓勵和表揚。對于回答不對的學生,老師應予理解,尊重學生的感受。老師要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特別是后進生回答時耐心地說:“Try again.”“Dont again.”“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給學生以安慰和鼓勵,學生非常在意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老師要一視同仁,不要歧視后進生,而要盡力地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另外作業批改要及時、細致,充分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不要吝嗇鼓勵之詞。適當積極的鼓勵,不僅提高了學生自信心,而且讓學生在體驗成功時創新。
總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但是只要老師解放思想,遵循教育規律,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用心去設計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廣義和寬泛性,結合教材實際,大膽想象,老師再正確把握范圍,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侯渝生.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初中英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