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燕
《新英語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育和教學之中,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那么積極開發和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課程資源,并進行適當的整合變化,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是否能為學生快樂學英語錦上添花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巧用現有教材,激情于“境”
牛津版小學英語教材設計新穎,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練習形式多變,蘊藏的信息也多,實用性很強。如果我們能把書里的語言場景搬到生活中,將會使學生更樂于接受該部分的知識。例如:5A/U3/At a Music lesson 和5B/U6/At a PE lesson,以及5B/U9/Shapes.我們可以把這三部分內容分別上成音樂課,體育課,美術課,用歌聲,用畫筆,用形體活動串起教學環節,使學生徜徉在美的藝術的熏陶中,喚起他們積極的情感,讓他們快樂學英語。再如,教學4B/U8/ Open Day 的there be結構時,課文雖然有掛圖、光盤,可我們的教室更直觀,更能激起學生議論的欲望。我是通過以下幾個問題來引出這些句型的。Where are we now ? Do you like our classroom?What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We can say “There is a/ There are some … in our classroom”.
二、妙改教材布局,激情于“動”
簡單機械地使用牛津教材,那是拿來主義。作為教材的執行者,教師應該對教材創造性地利用,激情于“動”。
(一)調整教學順序。
由于教材存在的局限性,要達到有效教學,就要善于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從多種渠道對課文內容進行取舍,重組教學。重組教學要遵循三個原則:根據知識內在的聯系和系統銜接改;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改,做到早滲透,多復現;根據學生的心理愿望改,學生喜愛的內容先教,容易學習的知識先學。例如6B/U5/ Seasons,我把原來的A+B+C改成C+B+A的板塊。先教B部分四季和四季的特征,再教C部分人們的活動,最后教A部分課文板塊。通過預設重點句型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spring?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形成一個對話思路,然后創設四個季節的情景,使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擴展,有情可表。
(二)梳理知識結構。
英語知識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反復復現,螺旋滾動的一個活動體系,因此要注重所教學的知識的內在聯系,增加知識的復現幾率,滲透和前移新知識,并與舊知識形成一個有機體,為學生的后學習早做準備。例如,教4B/U8/ Open Day,了解our classroom,同時學習my school。學習classroom,滲透:music room, reading room, Art room, PE room。學習songbook,滲透Chinese,Maths,English,PE,music,Computer Study,Social。這些知識提早進入學生的腦海,并不斷反復誦讀和運用于交際中,不僅豐富了原有課文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輕松地學習五年級內容,減輕記憶的負擔。再例如,要六年級學生學習日期和天氣的表達方法,學生會學得很辛苦,而我們培養學生從三年級接觸英語字母開始,每天就少量地經常性地在free talk中提問和回答,日后不斷糾正和復習,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跳躍的狀態,新知識就變成了舊知識,習以為常了。
三、細用文化資源,激情于“活”
(一)提煉科學知識。
現在的英語教科書仍然存在著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教材本身內容體系不相一致,矛盾發展的問題。小學生具有好奇、好新、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而英語教材表面上的東西只有語言信息,百科知識信息幾乎為零。這就大大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厭倦感。因此,開發課程資源應注意結合課文里的語言內容,補充百科知識,使之收到“一石二鳥”之效。例如,6B/U5/ Seasons中有一句,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我們可以繼續提問: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year?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February?(28或29)。再如5A/U8 /At a camping trip / Part E,我布置學生模仿寫一段短文I have a toy。短文中有關動物的知識介紹比較少,我建議學生到圖書館查資料,找出動物世界之最:誰跑得最快(獵豹),跳得最高(跳蚤),游得最快的魚(旗魚)等科學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短文的同時了解到更多的動物知識,學習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一貫枯燥的作業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二)滲透文化意識。
幫助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英語,你會發現英語無處不在。例如,教see的過去式saw時,可以讓學生猜猜看see-saw是何物。當學生得知就是他們小時候玩的蹺蹺板,并且知道其名稱的由來時,顯得興趣盎然,從而加深對see的過去式saw的印象,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教6B/U3/Asking the way,讓學生想想最喜歡去的地方,比如KFC/ MC,說話的主題就是Go to the KFC。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有了說話的動機和愿望,學生的思維就被激活了。然后我使用補充教材“課標導航”,讓學生了解肯德基的來歷,使這些生活中的英語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同時滲透文化意識,了解到KFC是舶來品,我們更要學會珍惜中國本土的飲食文化。這些蘊藏于生活中的文化內涵要靠教師來發現和引導發現。
四、延伸教材文本,激情于“拓”
開發課程資源也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鼓勵和支持他們參加各種興趣小組、競賽活動。例如,6B/U3/Asking the way,讓學生自己繪制小地圖來認識路,教學6B/U5 /Seasons中,教學生寫英語小短文來夸夸我們的常州,還可以把四季的圖片畫在卡片上做東南西北的猜謎語游戲。教節日單元,我鼓勵學生上網查資料,并合作整理信息,相互交流結果。學生每經過一次這樣的作業,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增長了見識,還鍛煉了能力,同時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合作,這種作業的形式受到學生的喜愛。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關注學生學習情感態度的發展。如果我們積極地使用英語課本,抓住教材中的契機,用好課本,注意挖掘存在于課本中的有用信息,重新組合知識版塊,開發拓展課程資源,關注情感因素,那么,就一定能給學生創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發展平臺,讓學生真正以一種積極的情感態度,快樂學英語,這也就從根本上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