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昆 王劍芳
摘要:金融資源作為企業生產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在企業發展、地區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體系和企業、產業鏈的發展互相依存、相互促進,資本的跨地區流動與配置導致了資源的跨地區流動,從而使得各地區產業具有不同的生產要素配置,金融機構與產業鏈發展之間的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導致了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差距的不斷擴大。
關鍵詞:金融資源產業鏈交易成本
金融是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核心,金融資源的流動導致了資源在地區和行業間的流動和分配,因此地區金融機構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地區企業和產業能夠獲得的金融資源數量。金融資源的流動使得各地區企業和產業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軌跡,地區企業的集聚促進了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產業鏈的發展減少了融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在我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下,利率水平并非完全由市場形成,資本規避風險和減少交易成本的需求導致了其向產業鏈發展更為發達的地區流動,因此產業鏈發展程度高的地區在獲得資金方面具有優勢。產業與金融發展之間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相互決定關系導致各地區發展差距被不斷的放大,因此,在區域產業鏈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一、文獻綜述
金融及金融機構在經濟增長、企業和產業發展發展中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現代經濟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第一個全面考察金融在經濟中作用的是巴杰特,他發現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大型工業項目融通所需要的資本而在英國工業革命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希克斯就此問題進一步指出,英國工業革命中所使用的技術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已經存在,真正引發工業革命的是金融系統的創新而不是通常所說的技術創新,通過向需要資本的大型項目融資,金融創新使這些技術得以實現并貢獻于經濟增長。熊彼特(1912) 強調,銀行的功能在于甄別出最有可能實現產品和生產過程創新的企業家,通過向其提供資金來促進技術進步。然而,也有人質疑金融能否刺激增長,而羅賓遜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交易會產生新的摩擦,這些摩擦刺激了經濟對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的需求,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也因經濟中的需要而產生,也就是“實業引導金融”,但金融對經濟增長卻沒有實質性的貢獻。帕特里克認為,在經濟增長的起步階段,金融引導經濟增長;當經濟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經濟變得日益復雜,此時經濟中的摩擦會對金融服務產生需求,并刺激金融發展。在此之后,人們將金融-增長之間因果關系的方向稱為“帕特里克之謎”。
20世紀90年代之后,由于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大量研究文獻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條件,引入了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等交易中的實際因素,更好的解釋了金融在經濟增長、企業和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二、金融與產業鏈發展之間的理論分析
資本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生產要素,資本的供給決定了一個地區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水平,金融資源地區間的分配差異將導致各地區生產要素配置比例的差異,也決定了各地區的產業分工和產業布局。在金融發展水平低的地區,由于金融資源供給的不足,企業獲得資金難度大、使用資金成本較高,因此和金融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相比,資本配置比例偏低,由于存在邊際生產力遞減的問題,在同一行業的企業間生產要素配置比例的差異將導致要素邊際產量的差異,使得要素獲得的收益不一致,因此引起資本之外的生產要素在地區間的流動,結果導致了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
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可以減少融資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從而促進金融業的發展,融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高額交易成本和交易活動的減少。地區產業發展將減少這種信息不對稱,隨著社會分工水平的不斷提高,每個企業都只能成為產業鏈中的一環,各企業的生產、銷售數據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各企業的風險和收益也具有很高的相關性,資金供給方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對產業鏈中各個企業的綜合分析獲得比較準確的企業信息。由此對于金融機構而言,產業鏈具有外部經濟的特點,能夠減少融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產業鏈越發達,對單個企業融資的成本就越低,金融機構就越愿意與之交易。
在以直接融資為主、資金能夠跨地區流動、利率非市場化的國家和地區產業鏈和金融之間這種捆綁式的發展路徑就體現得更為明顯。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企業融資主要依靠銀行,利率的非市場化導致銀行不能通過提高利率的方式來彌補融資過程中增加的交易成本和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將資金從交易成高和風險高的地區向交易成本低、風險低的地區轉移,產業發展落后的地區向產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轉移,因為這將保證金融機構能夠減少交易成本、降低風險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
金融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金融化水平就越高,經濟對金融的依賴程度越高,金融在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的作用就越突出,當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金融發展水平對資源配置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金融發展也主導了企業經濟和產業的發展與分布。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和地區,金融資源的自由流動可能成為引起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鏈發展較為完善,產業集群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和減少融資風險而產生了融資過程中的優勢,因此資金和生產要素從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金融通過對企業和產業提供資金支持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反之,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又吸引資金的流入,從而擴大了地區產業和經濟增長方面的優勢。
三、我國的現狀及分析
1.金融資源的流動將企業產業鏈發展的差距放大
中國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并且近年來這種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隨著經濟增長與發展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逐漸提高,各地區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在吸收金融資源向該地區轉移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產業鏈發達的地區通過吸收大量金融資源的流入使得該地區企業能夠不斷優化自己的資源配置,實現更快的增長速度從而占領市場,同時金融資源充足的地區可以利用富余的金融資源來不斷擴展產業鏈的上下級,由此金融資源的流動導致產業鏈在區域之間的轉移。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各地區存貸款無論在絕對數額還是在相對數額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假設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之和為20%,則存貸比小于0.8的地區都存在資金外流的問題,存貸比大于0.8的地區存在資金流入的問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和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地區都存在嚴重的資金外流的現象,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資金外流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人口的流動,因為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有大量的流動人口,這部分人的收入最終會流向自己戶口所在地,另外一個原因是這些地區由于金融資源絕對額非常大,導致資本的邊際收益率相對較低。
經濟落后、產業鏈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也存在嚴重的資金外流現象,這種資金的外流進一步導致了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滯后。產業鏈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存在資金凈流入的現象,這種資金的流入同時引發了其它資源向該地區的流動,從而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產業發展與融資結構的變化與調整
理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的增長,融資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在經濟發展的早期,企業更多的依賴于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隨著經濟的增長,以股票和債券為主要方式的直接融資方式所占比例將逐漸增加。因此經濟的增長將引起融資結構的變化,股權融資方式巨大的提高了企業的發展速度,為企業快速占領市場提供了充分的資金支持。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相比對企業具有更高的要求,企業要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融資在企業規模、公司治理、主營業務是否單一、企業的成長性、信息披露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產業發達的地區,由于專業化程度高、市場規模大,企業容易通過專業化生產某種產品而獲得較高的利潤和較快的發展速度,而在產業分工落后的地區,有限的市場需求、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供給的限制都嚴重束縛了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企業難以達到發行股票融資的條件。從上市公司數量上來看,落后地區上市公司數量遠遠低于經濟和產業發達地區數量。
四、政策及建議
金融與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導致了企業經濟和產業發展差距的不斷擴大,要減少目前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必須在金融機制和政策上做適當的調整以便促進全國經濟的平衡發展。根據目前金融體制存在的現狀,提出了一下解決措施:
1.大力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發揮地方性金融機構在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中國區域經濟與產業鏈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區域資金流動機制不健全即是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結果,也是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資金渠道是區域資金流動機制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從健全資金流動渠道入手以促進產業的發展,從而達到各地區經濟平衡增長的目的。
要大力發展區域性商業銀行, 提高區域性商業銀行融資和配置貨幣資源的能力, 為本地區引入更多的資金, 以促進資金流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為了減少由于大銀行資金跨地區轉移所導致的各地區金融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應該大力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由于經營地區的限制,主要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產業,因此應該得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支持,目前地方性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是由于規模、經營管理等方面和大型金融機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吸收資金方面還非常缺乏競爭力,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政府給以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時地方性金融機構應該通過發揮自己的地域優勢,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2.促進融資方式的變化,改變目前融資方式單一的現狀,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
鼓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在企業融資方式中的比例,政府對于企業通過股票、債券融資的方式應該給以政策上的支持。首先是機制方面,一是要鼓勵更多的符合條件的中西部企業上市融資,將具有地區主導性、支柱性的企業推薦上市;二是要積極推進西部金融債券發行和流通體制的改革,擴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債券發行規模,同時加快西部重點企業債券上市的步伐。
3.發揮地區產業鏈發展在融資過程的優勢,促進產業鏈金融的發展。
產業鏈金融是指資金供給方通過擴展對核心企業的服務。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供銷企業聯系在一起。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產業鏈鏈條,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多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通過相關企業的職能分工與合作實現整個產業鏈的不斷增值。
產業鏈金融的發展可以大大降低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減少了融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時,產業鏈金融通過將產業鏈連為一體,可以減少資金供給的風險,因此可以促進金融機構和地方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Jose,Lopez,Cracia.and Cristina,Aybra,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e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Business Economies,2000
[2]楊國中, 李木祥. 我國信貸資金的非均衡流動與差異性金融政策實施的研究[ J] . 金融研究, 2004, ( 9)
[3]李胡,樓瑜.中國集群企業融資優勢研究比較.管理視角,2009年12月
[4]楊勇.李曉明,郭文娜;產業鏈理論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的運用.企業發展,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