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敦慧
摘要:本文以1978-2011年的時間序列為樣本,利用JJ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探討了信貸結構、信貸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得出信貸結構及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存在長期協整關系的結論;同時,信貸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相互促進;信貸效率與經濟增長不存在雙向因果關系。
關鍵詞:信貸結構信貸效率經濟增長
一、引言
關于銀行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戈德史密斯之前,經濟學家主要圍繞貨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展開論述。1969年,戈德史密斯的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規模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的重要影響。1973年,麥金農和肖分別從金融壓抑和金融深化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貨幣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馬科·帕加諾為代表的金融理論家引入內生金融中介體和內生金融市場,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運用各種模型研究得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促進的重要結論。
萊文和吉羅斯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銀行信貸資源的分配效果與經濟增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信貸發展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貝克、萊文和羅雅扎認為金融中介規模的發展不僅促進資本的形成,而且刺激了全要素生產力的發展和長期經濟增長。彼特·盧賽爾和肖升認為銀行對中國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盧卡·德達和巴森·法托認為從銀行導向的金融系統改變為市場與銀行導向共存的金融結構體系可能影響經濟長期發展,銀行與證券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均有正向作用。
隨著國際經濟界對金融發展與經濟關系研究的興起與中國金融業發展及經濟起飛,中國的經濟金融學研究者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也逐漸興起。談儒勇認為中國金融中介體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李廣眾、陳平研究認為經濟增長與金融中介規模指標之間不存在任何的因果關系,而與金融中介效率指標之間則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金融中介規模的擴大對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投資規模的增長;而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與國有、非國有工業的增長之間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周好文、鐘永紅研究了1988~2002年間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間金融中介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協整和因果關系。趙振全、謝豐慧認為我國信貸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比較顯著。梁琪、滕建州分析認為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存在著由經濟增長到金融發展的單向因果關系,銀行發展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源泉。范學俊、羅伯特·倫辛克、杰·雅克伯認為銀行部門和股票市場(以流通股的市值衡量)對經濟增長有影響,但股票市場對GDP的影響力明顯強于銀行部門對GDP的影響力。
二、指標與數據的選取
(一)變量選取與衡量指標
1.經濟增長指標
本文以人均實際GDP的自然對數(LNRJGDP)表示經濟增長水平。
2.信貸結構指標
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的存量和流量指標,其中最主要的是金融相關比率(FIR),即“全部金融資產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麥金農用一國的貨幣存量(M2)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衡量一國的金融發展水平。
然而,由于我國相關統計資料的欠缺,我國學者往往以近似的指標衡量我國地區金融發展程度。楊德勇、呂素香、汪增群和張鵬提出用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作為金融資產的一個窄的衡量指標來表示中國各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王虎、范從來認為,中國存在一個明顯的銀行導向型的金融結構,所以金融機構信貸存量占GDP的比重不僅能反映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中國金融深化的程度。由此,他們以金融機構信貸比率(金融機構信貸存量與GDP的比率)代替M2/GDP衡量中國金融深化的程度。由于1985年以前M2數據的缺失,本文采用全部金融機構存款相關比率(FIRD)、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相關比率(FIRL)代表信貸結構。其中,全部金融機構存款相關比率=全部金融機構存款/GDP,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相關比率=全部金融機構貸款/GDP。
3.信貸效率指標
本文假定競爭提供效率,并采用反映非國有金融機構的信貸總額占GDP的比率的信貸市場化率(FMR)衡量信貸市場的競爭程度,即信貸市場化率反映信貸結構與效率。信貸市場化率(FMR)=全部金融相關比率(TFIR)-國有金融相關比率(SOFIR)=非國有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GDP,其中,全部金融相關比率(TFIR)=全部金融機構存貸款/GDP,國有金融相關比率(SOFIR)=國有金融機構存貸款/GDP。
(二)數據來源
GDP與人均GDP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和貸款數據來源于《新中國55年統計匯編(1949-2004)》、《中國統計年鑒》,國家銀行各項存款和各項貸款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計(1952-1996)》、《中國金融年鑒》、國家銀行信貸收支報表、銀行財務報表。
三、計量檢驗結果與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由于研究中涉及到的都是時間變量,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從檢驗結果可知,所有變量的原始數據非平穩,LNRJGDP、FIRD、FIRL、FMR、的一階差分平穩,即變量一階單整。因此,通過協整的方法可對這些經濟變量進行分析。
注:Δ表示變量的一階差分,樣本期間為1981-2005年;檢驗類型中c代表截距項,t代表趨勢項,m表示最大滯后期數;*、**、***分別代表10%、5%、1%顯著性水平下的MacKinnon臨界值;Y表示平穩,N表示非平穩。
(二)協整檢驗
由于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直接進行回歸分析有可能產生偽回歸,恩格爾和格蘭杰(Engle and Granger,1987)針對該問題提出協整檢驗方法。其思想為:因變量能被自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兩者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因變量不能被自變量解釋的部分構成一個殘差序列,這個殘差序列應該是平穩的,因此檢驗一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等價于檢驗回歸方程的殘差是否是平穩序列。而Johansen(1988),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了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VAR)的多變量協整檢驗方法,簡稱JJ檢驗,其前提是非平穩序列一階單整,即為I(1)過程。這一方法對系統中所有獨立協整關系做總體分析,不事先假定系統中協整關系的個數,也無需確定對哪個變量作規范。本文將運用JJ檢驗分析各種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根據似然率和AIC、SC準則確定協整方程的結構。由單位根檢驗可知,LNRJGDP、FIRD、FIRL、FMR四變量都I(1),滿足協整條件。下面采用JJ檢驗分析金融發展指標FIRD、FIRL、FMR和經濟增長指標LNRJGDP之間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
由此可知,跡檢驗和最大特征根檢驗一致地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1個協整向量,無論是從信貸結構、信貸效率變化來考察,中國銀行信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存在長期相關關系。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Causality)
由JJ多變量協整檢驗可知,中國的經濟增長與信貸結構、信貸效率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但其關系并不明了。因此,還須對協整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進一步檢驗,以此說明變量間的具體關系。本文采用比較常用的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檢驗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3。
注:表中給出了格蘭杰檢驗的聯合顯著性F的檢驗值,括號中的數字是伴隨概率,滯后期為2,*、**、***分別表示檢驗值在10%、5%、1%的水平下顯著性。
從表中可以看出:(1)經濟增長(lnrjgdp)與信貸結構(fird、firl)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經濟增長作用于信貸結構,信貸結構促進經濟增長,且信貸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經濟增長對信貸結構更顯著;(2)信貸效率(fmr)與經濟增長(lnrjgdp)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四、基本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對我國1978-2011年間信貸結構、信貸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和因果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與政策建議如下:
(1)JJ協整檢驗表明,信貸結構、信貸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整體效果較好,表明中國信貸結構、信貸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2)格蘭杰因果關系表明,信貸結構與經濟增長水平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信貸結構的改善能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有必要繼續推進銀行業改革,更好地發揮銀行業的信用中介作用,保證金融資源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暢通。
(3)分析還表明,信貸效率的提高與經濟增長并無明顯關系,信貸效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還較低,經濟的發展還主要依賴于信貸規模的擴張,與信貸主體結構關系不大。今后,我國還需大力推進金融中介體系改革,優化金融業主體結構,提高銀行業的市場化運作水平,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從而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M],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羅納德·I·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上海: 上海三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愛德華·S·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4]Pagano 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613-622.
[5]Levine & Zervos, “Stock Markets, Bank,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37-558.
[6]Thorsten Beck, Ross Levine, Norman Loayza.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 261-300.
[7]Peter L Rousseau, Sheng Xiao. Banks, Stock Markets, and China's 'Great Leap Forward'[J].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7, (8): 206-217.
[8]Luca Deidda, Bassam Fattouh. Banks,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8, (17): 6-36.
[9]談儒敏.中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1999,(10):53-61.
[10]李廣眾、陳平:《金融中介機構發展和經濟增長:多變量VAR系統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11]周好文、鐘永紅:《中國金融中介的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多變量VAR系統分析》[J],《金融研究》,2004年6期。
[12]趙振全、薛豐慧:《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13]梁琪; 滕建州:《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因果關系研究》[J],《財貿經濟》2006年第7期。
[14]梁琪; 滕建州:《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再思考:基于變量結構變化的多元VAR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6年第5期。
[15]范學俊、羅伯特·倫辛克、杰·雅克伯:《雞還是蛋: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關系(1992-2004年) 》[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6]楊德勇、呂素香、汪增群、張鵬:《區域金融發展問題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7]王虎、范從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影響機制的研究——來自中國1980-2004年的經驗證據》[J],《經濟科學》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