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麗
編者按:近年來,農信社推出的農戶聯保貸款業務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因固定資產抵押、有效流動資產質押不足形成的貸款難的問題,有力助推了農村地區農業產業化推進。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制約了該項業務的健康發展,業務規模呈逐步萎縮趨勢。筆者對有關情況進行了調查。
關鍵詞:農戶聯保貸款 問題
一、當前農戶聯保貸款基本情況
(一)呈不斷萎縮態勢。調查顯示,2011年末,贛州市農信社農戶聯保貸款余額1.34億元,同比下降2217萬元,環比增長速度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近五年來業務量年均下降2000萬元,正呈逐步萎縮態勢。
(二)不良貸款占比大。近5年來,贛州市農信社農戶聯保貸款平均不良貸款余額215萬元,平均不良貸款率達到2.89%,高于各項貸款不良比率0.77個百分點。
(三)貸款回收率較低。據調查,農戶聯保貸款戶通過農信社轉貸的方式以貸還貸較為普遍,約25%的貸戶貸款到期后需要通過農信社轉貸。
二、存在問題
(一)參與農戶聯保貸款要求苛刻。如農信社根據人民銀行2000年下發的《農村信用社農戶聯保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第四條中“借款人在得到貸款前,應在信用社存人不低于借款額5%的活期存款”的規定,要求申請農戶聯保貸款首先必須在農信社有不低于貸款金額5%的存款。此外,部分縣還要求繳交農戶聯保貸款金額10-15%作為貸款擔保基金,貸款資金實際僅能使用的80%左右,這對于大部分貸款需求者來說難于接受。
(二)農戶聯保貸款對象范圍狹窄。銀監會2004年印發的《農村信用社農戶聯保貸款指引》(以下簡稱《指引》)中第三條規定,“本指引所稱借款人是指依照本指引規定參加聯保小組的自然人”。按照上述規定,農戶聯保貸款的貸款對象只能是自然人,但目前農村有許多由農民開辦的中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這些農村法人實體和組織無法獲得農戶聯保貸款支持。
(三)農戶聯保貸款執行利率過高。銀監會《指引》規定,“農戶聯保貸款利率及結息方式由貸款人在適當優惠的前提下,根據小組成員的存款利率、費用成本和貸款風險等情況與借款人協商確定,但利率不得高于同期法定的最高浮動范圍”。而實際上目前農信社農戶聯保貸款與其他貸款一樣,根據不同客戶類型執行不同貸款利率,沒有體現適當優惠的前提,從而使得農戶聯保貸款利率定價被簡單化,利率執行一般較高,“一浮到頂”現象突出。
(四)農戶聯保貸款風險監督控制難。據調查,80%以上的農戶聯保貸款戶生產項目、生產方式相同,有些聯保小組成員中還有直系親屬或其他親屬的加入,實際只是家庭中一個成員借貸,銀行面臨信貸資金風險集中問題。如崇義縣農戶聯保貸款主要以種植臍橙為主,2011年因雨雪天氣持續較長,臍橙價格大幅下降,導致該縣鉛廠鎮5個聯保小組難以及時還款,逾期金額40萬元。同時,由于農戶聯保小組成員往往既是擔保人又是貸款人,從而使農戶聯保貸款成為互保貸款,不良農戶聯保貸款的清收難度加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信貸員發放農戶聯保貸款的積極性。
(五)農戶聯保貸款用途單一,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現代農業已打破傳統農業的春種秋收模式,向反季節、長周期發展,并且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立體式、效益型的種養大戶越來越多,投入需求也隨之增大。而《指引》對于農戶聯保貸款的最高限額和貸款期限規定要求比較苛刻,規定“對單個聯保小組成員的最高限額由各省級信用合作管理部門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當地居民收人和需求、農村信用社的資金供應等情況確定”、“農戶聯保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聯保協議的期限。期限超過1年的,從貸款期限滿1年起,應分次償還本金”。此外,根據《指引》規定農戶聯保貸款可以是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生產費用貸款,可以是加工、手工、商業等個體經營貸款,還可以是消費性貸款、助學貸款及其他用途貸款,但在調查中發現,贛州農信社農戶聯保貸款每戶限額一般為10萬元,且僅發放了農業生產費用貸款和個體經營貸款,而對于消費性貸款、助學貸款和其他用途的貸款卻根本沒有涉足。
三、政策建議
(一)盡快修訂相關規章制度。金融管理部門應盡決對農戶聯保貸款的有關規定進行全面梳理、清理和完善。將農戶聯保貸款的貸款對象由自然人擴大到農民開辦的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取消對借款人在貸款人處開立存款賬戶的存款金額限制;取消對單個聯保小組成員的最高限額由各省級信用合作管理部門確定的規定。最高限額由各縣級農信社或農合行、農商行理事會(董事會)決定,并經社員代表大會(股東代表大會)通過確定,由貸款人根據借款人的具體還款情況、經濟收人情況、風險情況等進行調整;農戶聯保貸款期限由貸款人根據借款人生產經營及消費、助學等周期進行確定,但最長不得超過聯保協議的期限,如貸款期限超過1年的,從滿1年起應分次償還本金。
(二)完善農戶聯保貸款的運作機制。農信社要根據新形勢下“三農”發展的實際需求,依據風險大小、信用高低和農戶的償還能力,適當控制貸款利率的浮動,實行差別貸款利率,給予適當優惠。同時要拓展農戶聯保貸款的服務領域和服務范圍,支持農民進行種植、養殖業及加工、手工、商業等生產經營,同時還要大力支持農民進行消費、教育等服務性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進一步增強農戶聯保貸款服務“三農”的功能和作用。
(三)建立農戶聯保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探索建立農戶聯保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由地方政府牽頭試點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對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農戶聯保貸款損失進行補償,增強金融機構發放農業貸款的積極性;農信社應加大對各種撥備資金的提取力度,通過自身撥備資金彌補農戶聯保貸款形成的損失;探索建立農業貸款項目保險制度,可以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政策性保險機構,為農村、農業和農戶提供互助性的保險,為支農貸款提供保險業務,切實增強農業和農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解決農戶聯保貸款形成風險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