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平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的增長,職業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專業和課程設置不斷得到優化并趨向穩定。數學作為各類高職學校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如何把握高職數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度也就成了廣大數學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高職數學教學的深度把握歷來是廣大高職數學教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能正確把握教學深度有助于調動師生的教學積極性,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職;數學;教學深度;把握
1.當前高職數學教學現狀
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它既有別于普通中學的應試教育,缺少因升學壓力而存在的考核機制和學業標準,又有別于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沒有象普通大學對學業知識教學的較高要求。盡管各地都為高等職業教育數學課制定了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也提出了“以必需和夠用為度的原則”,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不易把握和操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各類學校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專業,各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要也各不相同。如何準確把握“以必需和夠用為度的原則”,每位教師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的掌握更是摸著石頭過河,全憑著自己的經驗和感覺,因而大大影響和制約了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該發揮的作用和效果。
2.掌握高職數學教學深度的必要性
我國的職業教育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著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如高職教師普遍感到學生素質越來越差,特別是數學課越來越難上,許多數學老師甚至發展到怕進教室,怕上數學課的境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數學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過大,數學教學的要求太高,不愿降低教學內容的深度所致。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下去,我們的學生怎么能學到知識?又怎么能得到全面發展而成為掌握一門技術或技能的建設者呢?因此,我們從事職業教育的數學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對學生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本著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對自己的職業道德負責的態度,認真審視職業教育的特點,正確認識數學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適當降低數學教學的難點,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才能創造一個寬松愉快和諧快樂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把握數學教學深度可行性方法
宏觀把握高職數學教學深度。各類高職學校之所以將數學列為學生的必修課,不僅是因為某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等。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象數學中嚴格的推理那樣,養成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良好作風,追求精益求精的優秀品格。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也就從宏觀方面對高職數學教學的深度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對一些涉及數學知識不是太多的專業,比如說,服務、文秘、法律、護理等,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著重于他們的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而對那些對數學知識要求比較高的專業,比如機電、數控、財會等,我們則要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并重,適當增加數學知識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統一教材,嘗試模塊化教學。近年來,不少省對高職數學教材都進行了修訂,重新編制了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將教材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等。基礎模塊規定為所有職業學校各專業的教學內容,拓展模塊適用于不同專業對數學教學的要求。從而結束了多年來各高職院校數學教材版本陳舊,教學內容不統一,各取所需、各自為政的格局,對我們高職數學教學內容深度的把握無疑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以學生為主體,實行分層教學。職業教育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要能讓所有學生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走上社會后找到職業。數學課作為基礎課程,也要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知識,通過對數學的概念、方法、理論等的產生和發展的淵源和過程的了解,學會利用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盡管學生的基礎不同,接受能力有差異,但我們可以通過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問題、作業等,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獲得知識,享受快樂。
更新教學理念,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這種方式顯然不能再適應當今的職業教育了。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更新教學理念,通過探究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享受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獲取更多更廣的數學知識,進一步縮小我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與實際教學所達到的教學效果的差距。
建立良性的考核機制,促進教學常態化。由于高職數學教學自身的特殊性,長期以來無法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評價,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如果我們能夠象中考和高考一樣,對數學進行階段性的學業水平測試,這樣既可以統一數學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對數學教學的深度有一個硬性的規定,又可以對數學教學水平有所掌握,督促教與學的重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及綜合素質。
總之,解決把握數學教學深度的途徑還有很多,但無論什么情況,我們都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能學到知識為原則,找到我們所期望的深度與學生實際能達到的深度的最大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