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車市不再那么一帆風順,但仍然是汽車公司們眼中的“福地”——這是第12屆北京國際車展的展臺面積、參展車輛再創歷史新高的原因。占地23萬平米的展臺上,120輛全球首發車型散發著熱切的渴望氣息,以中國版的面目向80萬觀眾表達著敬意。
事實上,這種敬意從第八界北京國際車展開始顯現。那是2004年,福克斯概念轎車成為當時唯一一款全球首發車,也是第一款在北京車展上進行全球首發的車型,不過那時唯一一款的全球首發車還不是量產車。而到2006年北京車展,據統計共有92款展車為中國首發,跨國品牌共有7款展車為全球首發,在當時這無疑令人振奮。而從那一年開始,“全球首發車”才真正地出現在北京車展。但是直到2008年,所謂的中國元素也大抵是指那些加長版車型。
2010年,中國車市再次超出預期,以32.37%的增速高歌猛進,最終超過美國歷史最高記錄,以年銷量1806萬輛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為了能夠更好的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各個汽車廠家紛紛推出融合中國文化元素的設計,以做好品牌宣傳和推廣,增加親近感。從寶馬專門為中國打造的7系,法拉利推出的青花瓷版599,越來越多的帶有濃郁中國風的設計涌現出來。這在當年的第十屆北京車展上得以體現。可見,從1990年第一屆北京車展開始,逐年增加的不僅僅是展館面積、參展公司、參展新車、觀眾人數、首發車型,還有產品本身所體現的中國元素,完整記錄了中國汽車市場崛起的過程。
2011年是全球經濟低迷的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同比增長0.84%和2.45%,增速為十三年來最低。車企的市場表現亦差別明顯:豪華品牌增長率遙遙領先于車企平均水平;合資品牌的表現盡管不算亮眼但仍是可圈可點;自主品牌則多數都未完成全年計劃銷量。多種力量此消彼長的同時,中國汽車市場同期銷量的增速回落意味著,較量將在更局促的空間里升級。
無需留意,本屆北京車展上處處都有跨國公司為中國制造的痕跡。而這本車展專刊涉及的案例,都在傳遞同一個信號:新戰略、新產品的發布無不是要對中國市場謀求長遠發展,跨國公司不再滿足將全球首發放在中國,而是真正意識到為中國改變的重要性。事實上,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并成為一股難以抵御的潮流。
正如媒體報道:“各大車企也清楚地知道,要搶奪中國市場,必須加速先進技術本地化進程并進行推廣普及,而其中關鍵的一點在于貼近中國市場,用先進的技術打造適合消費需求的車型。可以預見,今后汽車行業和企業將更加關注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更多車企的策略將隨著中國市場的特點而變。顯然,誰變得更好,誰變得更地道,誰就更能從發展中受益。”
如果說,鼎盛時期跨國公司的加入結束了中國車市勇者勝的歷史,那么車市的遇冷卻開啟了一個真正MADE FOR CHINA的時代。
汽車觀察雜志副總編輯 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