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 王俠
面對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相信沒有人想缺席或錯過2012年4月25日至5月2日舉行的以“創新?跨越”為主題的2012(第十二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
有人問我,隨著限購政策的實施,北京作為中國汽車市場風向標的作用正在弱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北京車展如何構建自身在全球汽車市場上的影響力?
北京車展參展企業主要是通過北京車展這個平臺來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傳遞其產品、技術、市場與戰略信息,所以北京車展并沒有受到產業政策變化的影響而減弱其影響力。
相反,本屆車展總展覽面積達到23萬平方米,創下北京車展歷史上展會規模的最新紀錄。其中,有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中外汽車及零部件廠商參展;有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4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家媒體對車展進行了及時全面的報道;參觀人次達到80余萬,其規模上不小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國際車展。
如今,這場盛會已經落下帷幕。但正如之前所預見的那樣,本屆車展不再僅僅是企業首發新車的舞臺,而是企業展現新技術、發布新戰略以及對市場謀求長遠發展的重要平臺。傳統發動機的節能技術、輕量化設計、車聯網應用、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技術……可以這樣形容,北京車展是名符其實的汽車技術與工業文明的集體亮相。
總體來看,本屆北京車展備受關注的三大焦點:一是跨國公司正在把產品開發由“為中國”更多轉向“在中國”;二是自主品牌技術進步明顯,其自主研發的增壓、直噴技術已經應用于眾多產品中;三是新能源汽車性能更接近于量產,零部件供應體系漸成雛形,這為2020年全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目標的達成創造了現實的可能性。
自車展召開以來,北京儼然進入了國際汽車會議周,幾十余場不同規模的峰會、研討會密集召開。其中,自主品牌的崛起是一個“熱議”話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自主車型已經使每一位具有理性務實的購車者在選購自主車型時,不僅僅是一個對愛國車口號的踐行,更是一個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的切實選擇。
從近幾年的北京車展中就可以看出,自主品牌參展車型數量增長很快,且布展水平也絕不輸于國外品牌,其產品品質更是與合資品牌生產的車型具有了很大的同質性,但同時又更具性價比。
數據統計顯示,本屆北京車展共展出車輛1125輛,全球首發新車120輛。其中在全球首發新車120輛中,跨國公司占36輛,剩下84輛都是國內企業帶來的首發車型,北京車展已經逐漸成為了自主品牌的主舞臺。
對此,我們給出的基本判斷是:中國自主品牌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受政策因素、經濟環境、油價上漲、消費者偏好等眾多外部因素的影響,自主品牌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浪淘沙將不可避免,競爭會更加激烈。
一方面,本屆車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北京市市長郭金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等領導都在百忙中蒞臨參觀,充分肯定了自主品牌的創新與發展。
另一方面,以本屆北京車展為分水嶺,中國將掀起汽車產業升級與兼并重組的大潮。
我認為,中國汽車從業者應該非常理性地認識到競爭本身是市場化進程中的必修課題,只有通過充分競爭,才能實現優勝劣汰。
自主品牌要想在嚴酷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加強自主創新建設,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自主品牌認真研討發展戰略、加強合作,出色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而中國汽車人一定不能浮躁,一定要找準方向,認認真真,腳踏實地,真正以振興自主品牌為已任推動中國汽車市場結構性改變,迎接汽車產業的全球化洗禮。
作為主辦方,我們也會積極助推并樂見其成自主品牌創新發展的步伐。
從1990年至今,歷時22年的北京車展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工業成長的忠實見證者,更成為全球汽車廠商最為精彩的舞臺,但卻從來沒有過這樣一本專刊,對這一創造了奇跡的盛會進行綜合性的展示與總結。
為此,組委會特授權《汽車觀察》雜志為本屆北京車展量身制作專刊,成為2012(第十二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指定官方刊物。
本著將此次專刊作為車展后續傳播亮點的原則,與其他媒體車展專刊最大不同之處在于致力打造“不一樣”的車展刊物。
車展專刊是主辦方對所有關注北京車展的企業與機構所提供的延展性服務,將為盛會的參與者帶來一次美好而暢快淋漓的回顧。
專刊內容以深度的文章配合數據調查等方式,向全球勾勒出一幅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線路圖,立足更深度、更廣度、更專業,將北京車展的意義從普通觀眾關注的美女、跑車等噱頭中拉回到行業的高度。
2012(第十二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專刊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探討,對未來中國汽車的發展提供參考,并對企業未來戰略的選擇提供與全球汽車產業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