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紅米 李永紅
摘要: 實踐教學,是指圍繞學校專業教學活動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或操作的各種實踐活動。它既包括課堂內的、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活動,又包括課堂外的、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本文將從外向型應用人才這個視角,談當前高職院校對外向型應用人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情況,并提出完善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能力本位外向型應用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教育分類》,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是“課程內容是面向實際的,是分具體職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動市場所需的能力和資格。”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是:突出應用性、實踐性、有較強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具備某一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必需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因此,高職院校課程的開發、實施、管理與評價都應圍繞培養學生掌握特定職業崗位能力(綜合職業能力)這一中心來進行,課程改革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突出和逐步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在以培養外向型應用人才為辦學特色的高職院校中,實踐教學體系還需緊緊圍繞外向型的特色來構建。
一、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現狀
(一)思想意識上,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簡單化。
高職院校受到辦學歷史、辦學資源和條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院校上至院領導,下至具體負責實習實踐教學的教師,都有可能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簡單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具體可表現為將實踐教學簡單等同于安排學生進行校外實踐或各種暑期的社會實踐。顯而易見,這樣的認識不全面。
(二)推動實踐教學改革的力度不夠,實踐教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難以形成正常化。主要表現在校外實習實踐難度大、成本高。受到辦學經費因素的影響,各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上的投入往往表現為經費不足,校內實踐基地的各種硬件設施不齊全或不能及時更新;與此同時,校外實踐的合作企業不愿接收學生實習(或不指導實習到位)或者部分文科專業難以批量安排實習,因此,事實上一些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踐教學環節只能“走馬觀花”,校外實習變為校內實習,甚至有的學院將學生“放羊”,只負責監督學生在實習時間結束后上交的文字材料是否齊全,至于學生的具體實習過程和收獲無從跟蹤和衡量。
2.實踐教學師資及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政策等各方面不到位,導致實踐教學收效甚微。具體表現為:首先,受到高職院校升格和擴招等因素的影響,教師隊伍,尤其是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培養不到位,不少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構成中有大部分比例是來自本科院校的應屆畢業生,沒有足夠的實踐經歷,自然難以開展實踐教育。其次,部分高職院校在對實踐教育活動開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不到位,如教學工作量計算不合理、鼓勵措施不合理等,這些均影響了教師指導實驗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三)國家政策層面尚不夠完善,高校在學生實踐管理中擔負著較重的責任。
實習實踐活動是高校開展教學和團學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高校作為管理部門在其中擔負著教育、跟蹤管理、監督等重任,國家政策層面給高校賦予的更多是責任,導致不少高校因難以或者不愿承擔而減少各種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機會。
二、高職院校外向型應用人才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構思
(一)在思想認識上,全院教師真正了解并踐行“實踐教學”的內涵。
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角度看,實踐教學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審視人才培養體系所塑造、培養的畢業生,雖然有著基礎知識扎實等優點,但在創新意識與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教學計劃中包括的幾十門課程,基本上由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單向系統傳授或者大量的理論學習時間占據了少量的實踐時間,教師的重理論、滿堂灌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切實強化實踐教學,就必須加強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結合的教學實踐、社會實踐、科研實踐、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給予重視、加大力度,推動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完善。
1.校內外實訓教學基地的配套建設。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建設技術先進設備完善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考慮到辦學經費緊張的因素,高職院校可以探索實踐教學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降低實踐教學成本,確保實踐教學效果。如旅游管理系專業的可借助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模式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即建立大學生旅行社,全權交由學生管理、開展各項活動;電子商務、國際貿易、旅游管理等專業可通過虛擬實習公司進行技能培養。虛擬實習公司是由學生自己組織與管理的、由教師和商業合作伙伴支持的、模擬真實商業環境的公司,借助這種虛擬的商務辦公環境,學生可以鞏固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及其他職業能力,可以培訓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解決問題、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能力。
2.組建與實踐教學相適應的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實施的主體是一線工作的教師。因此高職院校首先要致力于將理論型教師向能力型教師轉變,組建“專家型”、“雙師型”師資隊伍,專門組建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因此,通過“外培內養”的方式培養出一批專業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強,又有技術應用和開發能力的教師是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培養的重點,同時得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職業學校任教,建設兼具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師資隊伍,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得以實施的有效保障。
3.同步進行課程體系的調整。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重視課程體系調整,打破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建立了體現職業性、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和外向型的特色,突出了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4.開發匹配的實踐性教材。實踐性課程設置模式從工作活動系統出發,從職業崗位出發,課程安排遵循模塊化、綜合化,這樣與之配套的教材必須實踐性強,尤其是實習實訓教材的建設,因此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實踐性課程模式的設置和運行,也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地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形成以口頭與書面問答、技能測試、課程實踐大作業、畢業實踐、實習報告等為主要形式和內容的課程考核。每一次評價或測試要盡可能地覆蓋多種相關能力要素,并將課程質量評價與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課程評價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使實訓內容和技能要求與企業崗位要求相吻合,與職業技能專業證書內容和標準相對接,適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職業證書、技能證書的考核和鑒定。
(三)在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重點突出圍繞外向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開展改革。
人力資源專家、人事部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通訊先生認為,能夠適應整個世界的變化,能夠在世界上走得開,對世界的經濟、貿易局勢有清楚的理解和運作能力的人,就是外向型人才。按此,在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以培養外向型人才為辦學特色的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著這個辦學特色開展改革工作。如,在課程設置上安排外語課程,讓學生至少掌握一門可以順利進行國際交際的外語,同時需安排一些類似國外風土人情、國際交際禮儀、國際貿易的輔修課,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進行選擇性學習;在實踐教學的環節上,安排可以培養學生對外交際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現場操作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可進行對外交際的能力;還可以采取“國內培養、境外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們通過在境外實習的過程中,逐漸體驗、鍛煉并掌握外向型人才所需的技能。
(四)秉承“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學習精神,積極學習、借鑒他人的實踐教育經驗來改革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
從世界范圍看,加強實踐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美國高校一直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視,采取的措施相當有力,成效較顯著。如斯坦福大學設置了暑期實踐研究項目(Summer fieldwork),組織人文社科類學生赴意大利、土耳其、秘魯及美國國內有關地區進行歷史遺跡考查和研究,并事先為學生開設專門的講座課程,教給學生如何進行觀察、收集數據、訪談、問卷調查及撰寫報告等。德國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必須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執業,通過第一次考試意味著理論合格,第二次考試則要求學生在法院、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實習兩年半,并接觸大量實際案例后才能進行,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才意味著實踐合格。
以上這些重視實踐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在上述國家及受到以上各國高等教育影響較深的國家和地區,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形成了新的比較穩定的教育體系。他們對于實踐教育的態度和措施,對于正在迅速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可以提供某些思考和啟示。
本課題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面向東盟自由貿易區外向型應用人才培養辦學特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JA094006)研究成果。